|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米汤里的情怀
作者:欣然
七十年代初,我家家境贫寒,爸爸刚参加工作,多在外少在家,家里只有妈妈和我兄妹三人,时常觉得好孤单。
生产队,大人们白天,捡洋芋,分洋芋,碾场,扬场,播粮食,晒粮食,分粮食,烧灰,散粪,晚上还要开会,太忙太忙,队长们一年四季不让大伙闲着。
妈妈晚上出农活,由于胆子小,我常陪在她身边。看妈妈鼓起的大肚子,我妄想妈妈再给我生个妹妹,陪我玩。
妈妈为多挣点工分,年终多分点粮食,起早贪黑的,为了我们吃饱肚子。队长喊妈妈干活或开会去,常常一边用脚使劲踹我家的木门,一边喊妈妈的大名,分配农活。妈妈大声应着,我担心早晚有一天,队长会踹坏我家的木门,一定会的。
可是,爸爸又不在我们乡政府上班,在其它乡上,想调回来难啊!
有一次,爸爸请队长们喝酒,说打算申请调回我们乡上班,麻烦照顾一下婆娘娃娃。
年后,妈妈就被分到试验田干活。那边的活轻多了,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分类,标号。好的麦种,洋芋种,第二年生产队大规模种植,为增加生产队粮食产量,提高生产。最好品种标号,分类,装小纸袋里,封口,交县种子推广站,全县推广使用。
天已经很冷了,还是不让大家闲着,妈妈正在洗锅,又听队长音高八度的一边喊妈妈的名字,仓库里开会来,一边用脚踹我家的大门。妈妈大声应着,让我陪她去开会。
仓库办公室里,炉火正旺,男人们围着火炉抽着旱烟,有的用废报纸卷烟叶,再用舌头添添,然后点燃,吐着烟圈。条件稍微好点的,抽个最便宜几毛钱的卷烟,抽两口掐灭,又架在耳朵上,怕别人不知道,他抽的是新式卷烟。妇女们纳着鞋底,搓着麻绳,抓紧做针线,开会针线两不误。队长们也不管男人们抽烟,女人们哄娃娃或做针线,只要开会人来就行。
开会的内容,总结近况,安排明天的农活,几句重要的除外,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抢着发言,消磨时间,大伙却乐意混工分,这一出来就按十分算,顶干一天的农活算,划算,轻闲。
可妈妈里出外进,说肚子痛,请假,队长也不好推辞,让我俩赶紧回家。路过接生员张家阿奶家,妈妈敲了敲门,阿奶出来后,妈妈说:“姨娘,等会儿我们家里来个"。阿奶爽快的应着,我俩前脚刚到家,阿奶就来了,手里拿着她的接生盆。我就非常奇怪,妈妈没说要生的话,阿奶阿门拿着她的接生盆?阿奶让我上好大门睡觉,看她俩躺在我身旁热炕上聊天。
哎!前几天爸来了,说估计妈要生,请几天假等着,阿妈硬说不生,执意让他上班去,看吧,走了没两天,这如何是好?幸好有接生员张家阿奶在,阿奶和我们沾亲带故,我奶奶的堂姐,老党员,阿爷是乡农机站站长,阿奶专门接生,其它村的也请,可以不去开会。他二老,在村上德高望,一但有啥情况,会给爸爸的乡上打电话通知,想到这里,我就放心了,不知不觉我酣然入梦。
半夜里,我被一阵婴儿响亮的哭声惊醒,睁眼看见妈妈身边多了个胖乎乎的男婴,怎么不是妹妹,但见母子平安,又有阿奶陪着,我有点失望的倒头便睡,再次进入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让阿哥去学校请个假,再去叫姨娘伺候个来。
阿哥只有八岁,极不情愿的背着书包,哭着去找班主任请假。高老师是我们村的姑娘,心底善良,长的非常漂亮,也熟知我们家的情况,还没等阿哥开口,高老师就急切的问阿哥:“哭者阿门了?” “我妈妈,我妈妈…呜呜呜…”阿哥又开始哭,高老师紧张了,大声问:“快说,你妈妈阿门了?”阿哥擦了擦眼泪,挤出句“我妈妈昨晚,给我养哈了个弟弟,让我请个假,去叫我姨娘去"。高老师高兴的说:“那不是好事嘛,哭啥?赶紧去!"。阿哥转悲为喜,高兴的转身回家,扔下书包,朝一公里外的大通电瓷厂,姨娘家奔去。
到了电瓷厂,姨娘家没人,门上锁子吊着。打听到姨娘的车间,看她们做的碗,碟,茶缸,酒壶多啊,琳琅满目,姨娘赶紧向领导请了假,扔下手中的活,换了工作服,心急如焚来我家。来时,把她们家仅有的几斤的大米带来,让妈妈坐月子滚米汤,又气喘吁吁挑满了家里两个大水缸,烙了个大锅盗,捍了顿寸寸面,给我们吃了饭,洗了锅,又匆匆走了,消失在夜色中。临走时说:“早这个月我们家的大米给了你们,我们再也吃不上一顿大米饭了。
是啊,姨娘的电瓷,企业效益一般,又有四个儿子,生活也不宽裕,时常经济拮据,起早贪黑,那么拼,只为填饱肚子。
姨娘走了,阿妈看了看大红柜上那几斤仅有的大米,心存感激的说:“幸亏有个吃供应粮的阿姐,要不然,坐月子的这几斤大米阿里弄去哩?”。我听了,也打心底里感激姨娘,要不是姐妹情深,才舍不得给我们几斤白珍珠似的大米。
青海高海拔的气候,听爸爸说也试种过大米,可不成功。那时候生产队,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物资紧缺,交通也不像现在方便,实在困难啊......
妈妈的炕沿头上,有个正方形铁皮炉子,瘦弱的阿妈挣扎着爬起,洗过脸,抓一大把米,放在一个小钢筋锅里,倒上清水倒掉,然后再倒上水,开始滚米汤。再上炕休息,让我在火炉边一边烤火,一边看锅。
我六岁,身穿花棉袄花棉裤,扎着两条小羊角辫,脚穿妈妈做给的红条纹棉鸡窝,我问妈妈:“阿门老做红鞋 ?”妈妈说:“穿红鞋嫁得早”。从此,我不喜欢红鞋,不想早早嫁人。我喜欢给妈妈滚米汤,滚一辈子米汤。我站在炉子旁,一边搅粥,一边烤火。锅口上妈妈担了一双红筷子,怕盖太严实了,米汤溢出来,又怕睡过头,水烧干,米汤焦掉,糟蹋掉,千叮叮万嘱咐,让我多操点心,我丝毫不敢怠慢。
我取了锅盖,盯着米汤,那香喷喷的气味溢满整个小屋,觉得那滚米汤的美差,也是人间最美,最温馨的享受!
白白的米汤翻滚着,咕咚咕咚唱着歌,应着我的饥肠辘辘,一唱一合。等米开花了,我高兴的摇醒妈妈,摇一勺米汤给她看,妈妈说:“好了,可以了喝了”。我先给妈妈来一碗,妈妈喊:“少点,嫑太满,多了喝不上”。我们兄妹仨相互看了看,窃喜,会心的笑了,只要妈妈说喝不哈或饱了,闻不得这一声,快迅的再拿三个碗来,兄妹仨人一样多的分上,放一勺红糖,就着馍馍一口气喝完,还意犹未尽的想着,要是阿一天,再一人有一碗米汤,那就喝个美当!
妈妈天天喝米汤,可瘦的双眼凹陷,那些穷日子,哪有什么营养可补?可我们娣妹几个却胖乎乎的,人家问起,我们常说可能妈妈的奶水好,可哪里知道?是阿妈长期把有点营养的饭菜,都留给了我们,她却大口大口吃着干粮,说喜欢杂面干粮,精细的吃了不消化......
年幼的我们信以为真。我们把妈妈做的转包城馍馍,白面的部分吃掉,杂面的给妈妈留下。妈妈爸爸问起,谁都不承认,互相抵赖,又相互监督,先吃完白面的一半,才极不情愿的吃完杂面的一半,还嫌太粗,难以下咽。
爸爸回来,埋怨妈妈:“阿门没托人去乡上打个电话通知,他知道后会请个假回家,照顾婆娘娃娃”。妈妈说:“你工作忙,假也不好请,已经顺利生哈了,挑满水缸,你回去上班吧"。
爸爸陪了我们一两天,爸爸趁着夜色,月光下挑满两个大水缸。给我们做了几顿好吃的,又恋恋不舍的离开家,上班去了。并再三叮嘱我们千万别闯祸,听妈妈的话,做懂事的娃娃。
小时候不懂,长大有了女儿后,才知道,我们多疼我们的儿女,父母就多疼爱我们啊。
儿女是娘心头的肉,大伯常说:“掂一卜髓痛哩,拍门窗子响哩!”就是这个道理。
父爱,母爱,有多么伟大!
哥哥的同学们一听说我们喝了米汤,不断追问你们家阿里来的大米?
事后才知道,妈妈又生了弟弟坐月子,我们才沾光吃了姨娘家仅有的几斤大米,喝上了米汤。
父亲再回来,买了几斤红糖,红枣,党参。米汤里放点党参或几颗红枣,那香气更加扑鼻,碗口添一勺红糖,更加美味。
联产承包制后,生活越来越好了,我却不怎么喜欢米汤了,总觉太清,吃了常常不到中午,饿的饥肠辘辘,却喜欢上大米饭了。日子越过越好了,想吃的话可以天天吃上,顿顿可以吃,还学着四川话喊“哎!三天不吃大米饭,腰杆子痛哪!”。惹得同学们哄嘡大笑。
再后来,又喜欢上二米饭。白米里加杂粮小黄米,或黑米,燕麦片,黎麦。既有大米的味道,又有不同的杂粮的味道。二米饭,喜欢的一发不可收拾。就如遇到懂我的你,那般惬意,尤其加了燕麦片的二米饭,口感精道,口口香醇。
偶尔胃不舒服,或为了减肥,喜欢上米汤,陪伴米汤的货实越来越多,但白米粥原汁原味,总是令好多人百般回味。
我坐月子那些年,花生,蕨麻,葡萄干,桂圆,红枣,黑米,党参啥都有,一天喝一顿都不想喝。喜欢粥里的花生米,我小桥的姑姑见了不让放,劝说:“你年轻,凭着牙口好,月子里的病,扣针挑不尽,老了容易犯牙痛…"“啊!”吓的我坐月子的米汤里,不敢放花生了,不敢放葡萄干,桌子上放着苹果,大豆,也不敢吃,除了喝粥,吃饭,倒头便睡。心想,老祖宗啊!哪来那么多规距?不能直视太阳,不能去大房,怕冲了家神,出门怕冲了财神,不不能做针线,不能看书,不能听音乐,像关在笼子里的鸟,有吃有喝,也有米汤,还是不快乐啊!一个月的日子那么长,一个人枕着日升日落,孩子那么乖,不哭也不闹。
小桥姑姑说不喜欢米汤,我给你做宽拉面,姑姑七十多岁了,做的宽拉面真香!碗口放了一撮我淹的花菜,还有洋姜,我一口气吃个尽光。
每年冬天,几个姑姑,会来陪我一段时光,有她们陪的时光,我不孤单,一天好短,不再漫长。
我想着胃口咋就转了,老想着小时候喝过的米汤,啥也没放,哎!咋就那么香呢?
回想娘坐月子时,妈妈苦啊!偶尔爸爸带来个鸽子或野鸡啥的补补,那香气溢满整个院子。
随着改革开放,日子越过越好了,赛蜜糖,我常常想父亲在时的,那些幸福时光......
米汤在不同的时代,都如一颗淡泊的心,不被世俗尘染。祭奠先人时,我们大通人喜欢煮一碗米汤泼洒坟头,有慰藉亡灵的说法。
一碗米汤,如简单的人生,教我们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心明如镜,看透人生。我越老越爱上那一口米汤,尤其等我们老了,到了没牙的时候,可能真少不了。
一碗清心寡欲的米汤里,品人生,品酸甜苦辣。
冬天守着温暖的火炉,守着米汤翻滚的心思,山野白了,心白了,淡泊名利,悟简单的人生,简单的快乐。从童年的守望,到中年的沧桑,多少次重复的滚米汤,多少个过往,却溢满整个心房。
一碗米汤里,有姐妹深情,有母爱,有父爱,有童年的过往,有中年的沧桑。
来源 现代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