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必须正视的直面痛苦的教育
作者:雷子
我们的一生总要遇到离开心爱的人抑或各种灾难抑或死亡,没有谁教过我们如何直面这种痛苦,我们都是独个儿默默忍受,默默摸索,甚至默默绝望。这场疫情,封路封城宅家共克时艰,给了我静下来重读学者周国平先生《直面苦难》的机会,深深感悟着我们应该接受的教育是如何面对这种痛苦,既有助于人的心身健康,又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诸如危害公共安全等社会秩序的事情。任何情况下都有担当,有心身健康的美好。
“医生,请离我远点”。
据人民日报,武汉这名患者的话让医生红了双眼,也让无数人泪目。让医生远点儿,是担心传染,是希望“他们为更多的武汉市民护佑生命”。
“一个人撑起一片天,一颗心温暖一座城…”很多的人在网上这样留言。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疫情,改变了这座城市,也改变着这座城市人民的精神气质。想起那个夜晚,武汉人民隔着窗户自发唱起的
国歌,就禁不住泪奔......
“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所以,不论谁想从苦难中获得启迪,该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机会和材料的”(周国平《直面苦难》)。比如这场新冠病毒的生死拷问。一个多月来,我们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从焦虑到心碎,从期盼到感动,从蜗居到愤怒,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悲壮,也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丑陋。灾难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的灵魂、人的境界,也照出了人的病态变异。
我曾一次又一次被那些逆行者与病毒近身搏弈的白衣战士、守护第一道防线的社区干部、风雨路上一丝不苟日夜值勤的人民警察,还有为抗疫做着各种义务服务的志愿者们,一个个事迹感动流泪。为那些故意隐瞒从疫情发生地而来、隐瞒聚餐聚会等事实,不配合疫情防控、不遵守居家隔离,导致更多的人被感染、被医学观察的丑恶行径而愤怒。疫情面前,一边是闪耀人性光芒与高贵的灵魂,一边是自私与丑陋,也因此多了一份沉重。
而这种病态人性变异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著名作家方方在2月18日的抗疫日记写道“… 中午看到一张照片。有日本援助物质上的一首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感动。又看到一个视频,是奥斯卡影帝的一个获奖感言,他哽咽着说,要替不能发声的人群说话。也感动。还看到有人写文章,引用雨果的一句话:“有的缄默等于撒谎。这次不是感动,而是惭愧”。
是的,我只能选择惭愧。
更多呼救的叫骂的视频,我已不想再看。我自知,我再理性,也有承受不住的时候。而那些远不如我的人,恐怕更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抬起头来,向希望处看。向更多面对艰难却仍在努力的人看,比如火雷两山医院的建设者们;向挣扎着生活却仍要出一份力的人看,比如穷困潦倒却将平生所有积蓄拿出捐赠的贫穷老人(我也赞成不收他们钱的呼吁);向无数疲惫不堪却依然坚守岗位的人看,比如所有冒着感染危险的医护人员。还有,那些在街路上日夜奔波,做着各种服务的志愿者们。还有……许多许多。…”方方的日记每一个字都真实地记录着武汉这个重灾区,直面苦难、直面生死过程的各种形态
是这场特大疫情珍贵的人文记录,感谢方方。
“是的,我只能选择惭愧”方方的这句话说出许多人的心声,包括我。我惭愧。因为不是医生,也不是社区干部,在退休这个易感的年龄,没有能力为灾难做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响应国家响应科学的号召,宅家隔离。比起那些与病毒近身搏弈的白衣战士,风里雨里雪里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人民警察,社区干部、组织救灾物资等逆行者们,是多么的幸运。可就是宅家隔离这件简单的事,还是出现不少令人扼腕的事件。有悄悄在一起打牌被感染的,有悄悄聚餐被感染的,有隐满从武汉或湖北地区过来不报的,而更多叫骂的视频也是扰乱人心,害人害已,疫情终于爆发,每天增长的病例,让本来就紧张疲累的医护人员更加疲惫不堪,甚至有人以身殉职,留下永恒的背影,他们是英雄,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是家人永远抹不去的痛。
最终在全国一盘棋,采取以社区为单位,严查严防严控,追究法律责任等手段,才得基本控制疯狂肆虐的病毒传播。而这场疫情告诉我们,直面灾难、接受灾难、战胜灾难的决定因素还是人的素质。
我们承认人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而这个差异,应该就是人所成长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所决定的。教育的方向和方式才是前面提到的人性病态变异背后的根源。
现在回到本文直面痛苦教育主题。先说一个我朋友的故事。不说事业有成,但大小是一个领导,工作能力和承受能力都很强。可就这样一个人,也被他弟弟一家拖累的苦不堪言。他弟弟两年前酗酒摔成半身不遂,残废了。侄子吸毒被送去强行戒毒,弟媳一个人打工养活两个大男人,没多少文化,只能找到工资不高的工作。这样一家三口就成了他沉重的负担,每月要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补贴弟弟家用,再为其申请一份底保,勉强过得去。我曾问他,好好一个家,二个大男人好手好脚的,怎么会这样?谁知他说“你别看他们现在可怜,他们从小没吃过苦,好吃懒做过惯了,全是我妈害的”原来他们兄弟仨,这个弟弟最小,他妈妈在世时就宠这个弟弟,小时候不好好读书,惯着,长大了不好好工作就用自已的工资养着,结婚了又把退休工资全给他弟弟,却向他要养老费。而他侄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就可想而知了,一样的好吃心懒做,一样的不好好读书,比其父亲有过而无不及,免强混个技校文凭。后来他妈妈去世了,他弟弟完全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在一次酗酒后一跤摔成残废。
这类属于俗话中长不大的人。在心理学上称作“彼得潘综合症”。即生理年龄已是成年,而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却还停留在孩童阶段、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的男人。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灵魂,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周国平《直面苦难》)。
我朋友的侄子在家庭遭遇如此变故的情况下并没有迅速长大,反而吸毒把自已彻底毁了。据说,当时给他找了不下5份工作,最长做不到二个月,最短三天就不做了。从小被溺爱,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不知道什么叫责任,不知道如何自立、如何面对苦难。悲剧没有使他的崇高,反而悲上加悲。类似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他们在生活舞台上无声无息占有一定比例。这次疫情暴出故意隐瞒,故意感染医生、感染更多人等丑陋行径,不外乎此类没有责任感,接受不了灾难,害怕被人嫌弃、害怕死亡,临死也要传染给别人的阴暗心理。既危害公共安全,也害了自已,最终病治好了,却被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侦查。
人之初,性本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不能接受灾难、不能接受痛苦导致的人性病态变异,应该就是前面提到的教育的方向和方式问题。
周国平先生曾分享过他最欣赏的七大教育理念,我印象最深的是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先生的名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纵观中国时下课堂教育,大多时候更注重的是教,而不是育。教是一个动作,指传授知识;而育,则是一个过程,是让孩子掌握方法以提升个人素养。诚如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有以渔。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入你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不管长大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对完整人格的形成和良好品行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而完整人格的形成和良好的品行,正是应对一切苦难的能力担当和唯一凭靠。我原来总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这都是源于我看到的和我所经历的。但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获得这笔财富必须要持有一定的素质。
我的另一个朋友是一个单身妈妈,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非常不容易。记得她曾对我说,为了多嫌些钱,曾利用晚上在家里,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兼职。她说最难的不是养活孩子,而是教育。她孩子偏科历害,这在当时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几乎是致命的。学校盛行排名次,每次家长会她都非常紧张,不敢从前面找孩子的名字,总是从后往前找,这样既可以减轻由失望带来的压力,又可以看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她基本采取鼓励教育的方式。但有一次她出重手打了孩子。那是在一次家长会上,她得知学校并没有安排每个周六下午补课事宜,而她孩子却骗她说每周六下午去学校补课,当她给孩子交补课钱时,才知道没有补课这事,而是和同学玩去了。她说,打孩子不是因为成绩,而是诚实问题。这以后,这孩子再也没有骗过她,即便是不能告诉她的事,也是选择沉默,而不是撒谎。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偏科的孩子,稍大懂事了,自觉学习补短,现在也成了一所高校教师。
周国平先生说:“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发生动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是的,提升人的素质才是直面苦难的关键。我想起去年在网上读到的佛山外国语学校李俊兴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那番肺腑之言,他说“在古代,人生有四大礼:入学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把入学礼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可见入学礼的重要程度。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们没有十分完美的爸妈,爸妈期待十分完美的孩子也不切实际。新学期,希望全体同学能够认识到:人生而不同,需要正视差异,争取优异。这个世界并非一直友善,当外界传递一种不友善的信息给我们时,告诉自己:世界可以不完美,我们也可以不完美。不完的自己,依然值得被善待,最起码可以自已抱抱自已…”当时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曾感慨万千,为素质教育终将取代应试教育而欣慰。我们这一代做母亲的,曾为孩子在应试教的模式里提心吊胆,好在都过去了。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而离去却是必然。仿佛生就是为了死,虽然悲情,但这是生活的真相。而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无任长短,各有各自的精彩,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该如何结尾,这个题目一经开头,就信马由缰,居然不知道在何处落脚。或许,这场疫情让人的心情格外沉重,人生漫漫,谁也无法预测意外和明天哪个会提前到来,但我们唯一可以掌控的一件事就是接受现实。而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的,也是人性弱点里这种对意外的抗拒。因为我们面灾难的态度,本身就是灾难的一部分。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就让周国平先生这段经典哲言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并借用罗曼罗兰的名言“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世界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来源 现代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