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10 15:42:35
|
查看全部
3.打赢疫情防控心理战,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政法委等 十部门启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目前,全国各地逐步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心理疏导和服务机制,努力为公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比如,在北京,除了专业的免费心理服务热线,还形成了由党政部门、单位团体、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志愿团队等多元主体协同的心理服务机制。针对此次疫情,北京市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控指南》,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政府及时发布最新、最全、最真、最权威的信息,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同时加大对造谣传谣的打击力度和震慑力度,净化舆论环境,消除公众疑虑;北京12345市民热线针对疫情期间的多元诉求,开通了“卫生健康专家咨询”专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助力群防群控;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志愿者编写了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咨询的操作规范与心理指导手册,对热线接听志愿者予以规范和支持;不少高校利用师资力量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如北京林业大学推出了“公共事件心理健康15讲”系列微课,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一些单位为了消除职工因返岗、复工、复产而产生的“出门恐惧症”,建立轮流值班、信息通报、提供防护物资等制度、组织、后勤保障,同时对职工加强思想关怀教育;很多社区建立了疫情防控志愿者心理疏导组,充分发挥了社区在疫情“联防联控第一线”的作用。
数以万计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活跃在一线,有的在社区承担起防疫知识普及、心理疏导、文明劝导等工作,有的在网络上积极开展科普宣传、防疫辟谣工作,有的在交通枢纽参与秩序维护、外语翻译等工作,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公众建起了“心理防护”的坚实围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