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当代狄更斯”之称的约翰·欧文(John Irving,1942-)是美国当代文坛的重量级作家,评论界将其与狄更斯和塞林格相提并论,认为欧文是过去30年来美国最受欢迎且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2005年,欧文出版了他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小说《直到找到你》(Until I Find You)。这部小说的半自传性质和“寻父”主题尤为媒体和读者所津津乐道,但相比之下,《直到找到你》中另外一条主线却鲜少得到关注。
约翰·欧文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适逢美国反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作为这一运动的主体,嬉皮士的形象多次出现在了欧文的小说里。如《马戏团之子》(A Son of The Circus)中的南希,《为欧文·米尼祈祷》(A Prayer for Owen Meany)中的摇滚歌手赫丝特以及《绞河镇的最后一夜》(Last Night in Twisted River)中的凯蒂等。而《直到找到你》则堪称一部集合了多个嬉皮士形象的力作,尤以主人公杰克·伯恩斯的母亲艾丽丝为代表。同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传奇摇滚乐明星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的音乐如一条主旋律贯穿整部作品,成为解读这部小说的重要切入点。
通过回忆艾丽丝为她刺青时的情景,杰克的挚友艾玛强化了她对艾丽丝嬉皮士身份的印象。在艾玛的记忆中,艾丽丝的形象与迪伦的《铃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和《像个女人一样》(Just Like a Woman)交缠在一起。两首歌词中的“烙印”“痛苦”等词隐含着与刺青的关联。同时,“艾玛似乎觉得,艾丽丝刺青时在和着鲍勃·迪伦歌曲的节奏踩着脚踏开关”。在艾玛看来,迪伦的歌早已深入艾丽丝的骨髓,不仅主宰着她的工作与生活,更主宰着她的灵魂。正如艾丽丝本人所说:“鲍勃·迪伦的歌声和颜料一起进入了你的皮肤之下。”因此,在艾丽丝去世后,迪伦的音乐作为她的化身,成为维系她与杰克间残存记忆关联的重要纽带。杰克在爱丁堡的一家酒吧听到迪伦的《躺下,女士,躺下》(Lay Lady Lay)时发现,“这首他曾经喜欢的老歌让杰克吓了一跳,因为他已经同有关自己母亲的一切道别了。即使身在艾丽丝出生的爱丁堡,他也没想过这里会有什么能重新唤醒他心中对母亲的回忆。然而,鲍勃·迪伦的歌声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让杰克想起艾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