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表现主义艺术有所保留,还跟他与后期创造社的论争有关。鲁迅留学日本正值明治时期,受写实主义艺术观影响较深;创造社批评家成仿吾留学日本则在大正时期,受表现主义艺术观影响较深。在成仿吾眼中,鲁迅《呐喊》中的作品大多是平庸的自然主义之作,只有《不周山》一篇有表现主义倾向,堪称佳作。鲁迅一怒之下将《不周山》从《呐喊》中撤出,改名《补天》,后收入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这一文坛轶事,也表明了鲁迅跟成仿吾对表现主义的态度有所不同。
既然如此,鲁迅为什么还会推崇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德国版画呢?那是因为表现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艺术现象,其中有鲜明的社会抗议、底层关怀和人道主义倾向,也有悲观颓废和扭曲现实相结合的因素。崇尚表现主义的艺术家有的是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其中也有社会主义者,其政治归属并不相同。从鲁迅介绍的这几位德国版画家来看,鲁迅看重的主要还是其中的社会文化批判思想和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鲁迅推介的德国版画,对中国新兴的木刻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鲁迅在他举办的“木刻讲习会”上,亲自讲授了珂勒惠支的铜版组画《农民战争》。中国第一代新兴木刻家中,也有不少人直接受到了梅斐尔德创作技巧的影响。鲁迅指出,李桦创作的木刻《即景》就借鉴了德国版画的风格。木刻家唐诃向鲁迅请教木刻技法,鲁迅也向他推荐了德国版画作为“他山之石”。不仅如此,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还影响了当年木刻青年的政治道路选择。所以,木刻青年几乎成为了左翼青年的代名词,以致当年不少木刻青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几乎所有的版画团体都遭封闭。
还应提及的是,鲁迅的版画活动是他生命史上最后一次壮烈的冲刺。他一生最后编印的一本出版物就是《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集》,内收版画21幅,以原帖拓本为主,大都是通过美国友人史沫特莱向珂勒惠支本人购买的。此书印成后,鲁迅在赠挚友许寿裳的画册卷首题字:“印造此书,自去年至今年,自病前至病后,手自经营,才得成就”。关于鲁迅病中“手自经营”此书的情况,左翼作家黄源当年有一篇回忆,其中提到,当时上海恰逢多年未遇的酷暑,鲁迅整个夏天就在那蒸笼似的工作室里熬着。“有一个酷热的下午,我二三点钟到他家里。一进门就看见他坐在客堂的书橱旁铺在地上的席子上。他穿了一身短衫裤,显着骨瘦棱棱的四肢,正弯着腰在折叠珂勒惠支的版画选集。广平女士坐在旁边抢着折,不久这版画选集就出版了。”(《鲁迅先生纪念集》第三辑,1937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出版)。这本书首次以上海三闲书屋的名义出版,仅印103部,其中40部为赠送本,30部在国外出售,33部在国内出售,编号下印“有人翻印,功德无量”八个字。其时正值跟鲁迅共同倡导新兴木刻的柔石烈士殉难5周年,也是对虚岁70的珂勒惠支的一个小小的纪念。这本书前有美国友人史沫特莱的序言(茅盾翻译)。这是鲁迅跟外国友人合作编印的唯一一本书,也是他生前“手自经营”的最后一本书。(陈漱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