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7|回复: 2

12.9万捐款被退回12万,也是一种善

发表于 2020-3-13 16:00: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3月5日,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迎来了一位特殊来客,他戴着口罩,将手中的塑料袋交到了工作人员手里,称是抗疫捐款,便转身离开。经工作人员查看,塑料袋里装有12.9万多元现金。镇政府调查得知,捐款人姓杨,今年54岁,全家七口人,全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最终,镇政府与其达成折中协议:退回其中的12万元,接受了9273.4元的捐赠。


疫情之下,杭州萧山瓜沥镇这位靠拾荒为生的杨先生一下子拿出近13万元存款无私捐献,这种义举着实让人感动。实际上,举国抗击疫情以来,类似“重庆87岁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环卫工老大爷捐出5年的积蓄”的新闻不胜枚举。


我们每每在被他们的义举感动的同时,网络上也掀起了一场关于该不该接受弱者、贫困者超能力捐款的讨论。对于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的捐赠,接受还是拒绝,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事实上,不支持“来者不拒”的受捐,成为不少人的共识。在此语境下,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婉拒了杨先生的“裸捐”,只收取了“零头”,在理性慈善问题上起到了示范效应。


该不该接受弱者的捐赠,讨论起来,本质在两个问题:一是捐赠者的意愿和权利,二是慈善本身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捐赠也是一种权利,即便是贫困者、拾荒老人等,他们的爱心善意和支配财产的权利也应得到尊重。接受一部分、退回大部分,既体现了对捐赠者意愿的尊重,又不会因为“裸捐”而使他们陷入困境,能两全其美。


但另一方面,慈善也是存在伦理概念的,如果弱者为了回馈社会捐完了所有的钱或大部分钱,反而导致自己陷入困境,这显然有违慈善初衷。因此,受捐者、相关组织出于关爱的婉拒权利,也是可以有的。


事实上,弱者、贫困者献爱心的通道也一直是敞开的:勿以钱多钱少论慈善,一分钱不嫌少等慈善理念,也是社会共识。但贫困者“倾家荡产”式捐赠不应被接受。


作为公民,回馈社会是一种义务;作为七口家庭之主,家庭生计也是一种责任。为抗击疫情裸捐,其心可赞,但捐完之后若近乎“倾家荡产”,这也是社会不愿看到的情况。


因此,在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婉拒“倾家荡产”式捐赠之后,也期待有更多的基层机构本着人本化和平衡的原则,对待“弱者裸捐”的问题,婉拒“倾家荡产”式捐赠之举。
责任编辑:冯慧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21:03:0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21:03:0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