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18 19:57:11
|
查看全部
带动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
为何要在传统PPP的基础上创新出开发性PPP?刘尚希认为,城镇化基本完成的国家只能限于单个项目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但我国城镇化空间还很大,可以不局限于单个项目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而是从一个区域整体来考虑,进行集成式整体开发。
“开发性PPP以一定区域的空间开发为标的。与传统模式相比,开发性PPP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有效市场赋能和价值挖掘,带动区域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空间价值’,培育区域的‘自我造血’功能。”刘尚希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PPP研究中心主任孟春也认为,开发性PPP以区域内增量财政收入作为社会资本投资回报来源,走自我造血、激励相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模式,有利于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整体投资增速放缓,亟需聚焦基础设施领域突出短板,保持有效投资力度。2018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地方依法合规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投入补短板重大项目。
“从总体看,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仍需大力发展,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有缺陷和不足,开发性PPP正是适应这个环境所产生的发展。”中国PPP基金原董事长周成跃表示。
专家普遍认为,开发性PPP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PPP本质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含义。“开发性PPP的关键之处,在于实现了人员流动、产业分布和空间开发的有效匹配。”刘尚希说。
开发性PPP具有一系列“开发”特征,比如空间开发,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实现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的聚合重组,而不是单体的基础设施和多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简单捆绑。刘尚希分析,整个片区或者整个行政区划的整体规划、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和要素集成实现以城镇为依托的一体化的综合开发,通过市场赋能和价值挖掘,有利于带动区域产业税收和就业全面发展。
不确定性是传统PPP模式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发性PPP有利于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刘尚希认为,开发性PPP采取“增量取酬”,不仅有利于解决地方财力不足、隐性债务风险、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还能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激励相容”和“风险对冲”。
“激励相容,也就是开发性PPP让政府和社会资本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我们和政府签订的协议当中,约定以城市建设、城乡统筹、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就业、公共服务等为绩效考核指标,双方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书峰介绍,他们通过开发性PPP模式已经投资运营了77座产业新城,合作区域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城市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