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5|回复: 2

方舱“疫”战 穿梭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发表于 2020-3-19 09:04: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3月8日下午,位于武汉开发区的沌口方舱医院正式宣布休舱。
  开舱21天时间里,那里曾经驻守过近600名医护人员,收治过990名患者,还有提供志愿服务的13位青年志愿者。
  21天,来自不同行业的13位武汉青年,在武汉开发区团委的组织下,以“车都青年志愿服务队”的身份服务在各自岗位上,与医护和患者们一同闯关,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成长。
  休舱那天,他们相约等疫情结束一起登黄鹤楼赏武汉三镇美景、一起去感受樱花的浪漫芬芳、一起去户部巷尝遍各种美食……以期待中的重逢宣布着特殊的“告别”。
  而今,他们回归属于自己的方寸天地,重寻原本的生活节奏和轨道,有的暂时隔离休息,有的开始承担起公司工作任务,有的则又投入到新的志愿服务岗位。
  而这段日子或将深深烙在心底,伴随他们一起迎接春暖花开。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沌口方舱医院志愿者危犇在方舱医院广播平台进行播报。受访者供图
  “战地”播报 声暖人心
  “亲爱的沌口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病友们大家下午好,这里是沌口方舱医院指挥部办公室,下面播报一则暖心小故事……”
  2月12日下午3点,青年志愿者危犇播报了她来到武汉沌口方舱医院后的第一条消息。
  暖心小故事的内容是两位新冠肺炎患者利用所掌握的电路知识积极承担了方舱医院内相关的电路工作,为方舱解决了燃眉之急。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与你们同在。”这条消息最后,危犇在表示谢意后,为方舱医院内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加油打气。
  危犇,来自中交二航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名基层团支部书记。
  为了更好地服务方舱医院一线人员,实时通报和传达疫情形势,方便指挥部及各业务部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2月20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团委牵头组建沌口方舱医院广播平台,发布第12号“车都青年召集令”。
  在志愿者工作群里看到召集令后,危犇第一时间报了名。
  大学期间学习新闻专业、普通话一级乙等、曾在学校广播台从事录音工作,在危犇看来,这能发挥她的专业经验优势。
  “专业之外,更要有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体恤病患的心情。”危犇坦言。
  身在武汉疫区,又在方舱医院提供志愿服务,危犇难掩恐惧,“但当时想要去贡献自己力量、不想做疫情旁观者的心情更强烈。”
  危犇将想法告诉了家人,家人有理解和支持,但更多是担心和顾虑。
  “第一天出门前,妈妈早早起来,给我准备了早餐、蜂蜜水、口罩和消毒湿巾,一直反复叮嘱我各种注意事项。”危犇说,她看得出来家人的担心,而她事后才知道,在她志愿服务期间,妈妈每一个晚上都会失眠。
  面对恐惧,危犇选择了她的“义无反顾”。
  在充满浓烈消毒味的方舱办公区,每天从上午8点30分到下午5点30分,危犇开通着她的爱心播报。
  “我们会设置问候播报、早中晚饭前播报、心理疏导、暖心故事、科普平台和临时性播报等版块,根据实际所需,尽量丰富播报内容,起到及时发布信息、传递温暖和力量的效果。”危犇说。
  2月22日下午,广播站意外接到M19床患者打来的电话。
  在电话里,患者表示想为方舱医护人员献唱一首《感恩的心》,表达自己的谢意,“感谢所有一线的救命恩人,感谢他们把我们武汉的病友当作自己的家人对待,每天24小时向我们嘘寒问暖。我想代表所有的病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辛苦的付出……”
  危犇马上将这条消息预告播报,一首《感恩的心》在方舱内回荡,瞬间感动着现场所有的人。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患者大姐的歌声为大家送去了温暖和信心,也为医护人员带来了感动与力量。相信经过医护人员与病友的共同努力,大家一定会早日康复,打赢这一场病毒阻击战!”同样深受感动的危犇播报。
  危犇说,在方舱医院,类似的“暖人暖事”每天都会发生,有故事、有歌声、有感谢信,每天都有新的感动。
  “我希望我的声音,能传递给所有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一点温暖和力量,让所有人了解到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爱不会因病毒而被隔离。”危犇说。
  2月28日,危犇转战到新的阵地——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一直志愿服务到3月8日休舱。
  全民战疫,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作为一名基层团干,危犇说,身体力行地在志愿服务中贡献微薄之力,是尽己之责。
  10天来,结束志愿服务的危犇每天都能感到疫情在好转,“很快我们就能回到期待的‘往常’生活了,外出散步散心,不戴口罩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危犇说。
  青年志愿者吴正亮服务于沌口方舱医院,对接患者出院。受访者供图
  “追踪”青年令 12小时不舍昼夜抢建方舱CT室
  从2月22日开始参与沌口方舱医院志愿服务,到3月8日休舱,青年志愿者吴正亮一天也没“缺席”过。
  任务紧迫时,吴正亮每天服务12个小时以上,步行超过2万步,要接打60多个电话对接工作。
  最早在2月4日得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团委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就职于湖北东晟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吴正亮立刻报名,加入车都青年志愿者大军,成为汉南区第一批战疫志愿者。
  在前往沌口方舱医院服务之前,吴正亮每天都会“追踪”团区委的青年令,领受不同任务,去国博仓库统计核对捐赠物资信息,去亚心医院搬运捐赠物资等。
  但对于吴正亮而言,沌口方舱医院显然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相对其他志愿服务点,方舱存在更大的被感染风险。”吴正亮深知这一点。
  吴正亮并未犹豫,他告诉自己,“当国家和人民身处险境的时候,就应该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这是属于吴正亮的“豪言壮语”。
  吴正亮每天都通过微信或者视频向父母和6岁的女儿报平安,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也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初到方舱,吴正亮参与的首个任务就是协助医院建设CT室。
  “每个患者出院都必须进行肺部CT扫描,以确诊是否治愈,CT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吴正亮说。
  CT室建设迫在眉睫,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完成定位布局,跟踪设备供应商物流状态,结合设备图纸收集设备安装的各种需求,并迅速协调解决,这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
  面对各种要求,吴正亮凭借从事12年建设工程的经验,勇于挑起重担。
  “CT机在运行中,内部构件高速运转,会产生非常大的离心力,对安装场地平整度要求极高。”在设备到场前,吴正亮四处联系1厘米厚的调平钢板。
  CT室尺寸为9米×3米,高约3.5米,重达15吨,需要使用吊车机械。对工程机械有一定了解的吴正亮亲自指挥吊车进行卸货、落位、调平,经过两个多小时,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达到CT安装及使用要求。
  2月25日夜间,CT设备安装完成,天气预报当晚有雨,处在方舱外的CT室容易进水。为了抢救设备,夜里,吴正亮爬上CT室顶部,和其他建设人员一起将整个CT室包裹得严严实实,避免设备因浸水而损坏。
  那段时间,吴正亮每天早晨八点半赶到方舱,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终于提前一天完成任务,确保CT室按时投入使用。
  CT室的位置紧邻舱内,与病区不足10米远。吴正亮能够清晰听到患者之间的交谈,也在心底掠过一丝隐忧和害怕。然而,望着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加之每天完备的科学防护,吴正亮内心更多是责任和信心。
  完成CT室建设后,吴正亮又转战到医疗救治组,投入到患者身份基本信息录入、核对,以及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跟踪等服务中。
  3月8日下午,沌口方舱医院正式休舱。“休舱时,看着病友一批批从方舱离开,特别欣慰。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终于看到了战疫胜利的曙光。”吴正亮说。
  祖国的强盛、医护人员的艰辛、团组织的号召,谈及这次志愿服务,身处其中的吴正亮感触颇深,他相信志愿服务会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也坚定着他继续志愿服务的想法。
  青年志愿者漆辉在整理出院患者CT检测报告单。受访者供图
  从应急服务到方舱一线 这里是未知的“战场”
  “我认识了一群很可爱的医生朋友,他们日日夜夜工作,无私和伟大令我肃然起敬;我很荣幸能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为战胜疫情贡献一份力量,与武汉共进退……”
  自3月8日沌口方舱医院正式休舱后,隔离在家的青年志愿者漆辉选择用文字记录这段他参与志愿服务的日子。
  来武汉13年,漆辉在这里求学、工作、生活,武汉早已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年前,漆辉刚刚辞掉工作,他本打算回洪湖老家陪家人度过一个“不限时”的春节。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阻停了漆辉回乡的脚步。
  疫情当前,身为13年“武汉人”,漆辉不想做一个旁观者。
  从1月底关注武汉开发区团委“青春车都”微信公众号,到加入团委成立的“车都青年应急志愿服务队”微信群,漆辉在转战酒店、超市等几个服务岗位后,成为沌口方舱医院志愿者。
  从后方到一线,这里是一片未知的“战场”。2月23日,漆辉正式“上岗”。
  患者核酸检测结果的录入和复查,是方舱志愿者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也成为漆辉志愿服务的首项任务。
  漆辉认识到,每一份检测结果,都是患者身体健康情况的重要反馈,不能有半点疏忽出错。
  丝毫不敢大意,漆辉认真聆听医生的讲解,积极学习办公软件,不懂就问,及时纠错。
  每天早晨,漆辉先从医生手里领取当天要录入的患者核酸检测结果文档数据,并将数据录入到医护人员内部使用的软件里,忙完这项任务,再去协助各医疗队寻找待出院患者的CT片,将报告传入各病区医疗队微信群中,方便医生快捷查看结果,提高工作效率。
  一天下来,漆辉的任务安排满满当当。
  “最初每天有200多份检测结果需要录入,最多的一次有330份检测结果,我整整录了两天才完成。”漆辉说。
  检测结果录入和复查工作虽然费时费力,但讲究的是仔细、耐心,确保准确无误。
  “一次次数据的录入和核对虽然简单,但每个数字背后都代表了一位患者,都有一颗颗期盼康复的心在守候。”漆辉说。
  正是凭借这份责任心,到3月1日“转岗”前的7天时间里,漆辉总共录入了1000人次的核酸检测结果,做到了无遗漏、无偏差。
  3月1日,漆辉转入新的服务岗位,辅助医生整理、核对每天出院、转诊患者的出院审核表、核酸检测报告单、CT检测报告单等材料。
  漆辉觉得,这是一个信号,出院患者的人数在逐步增多,工作力量需要加强。
  志愿服务期间,漆辉虽未进入舱内病区,但他通过监控看到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照顾下有序地作息起居、治疗、生活……他感到了一股信心和力量。
  漆辉说,休舱时,他和医护人员、志愿小伙伴相约等疫情结束后,一起去登黄鹤楼,看武汉三镇美景,一起去赏樱花烂漫,到司门口户部巷尝遍各种美食,感受武汉的车水马龙。
  休舱10天来,漆辉没有闲着,在武汉开发区团委组织下,他又报名到社区、超市等新的服务岗位上,因为“总想继续为武汉做点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09:05:0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2 18:08:2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