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21 14:33:06
|
查看全部
实证长江中游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成就
2012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湖北沙洋县城河遗址展开了系统发掘和持续研究,希望以此了解屈家岭文化中等规模城址的功能布局和社会结构。长达8年的考古工作表明,城河遗址的保存面积约70万平方米。作为屈家岭文化在汉水西部的一个区域性中心,它以体量宏大的城垣、规则有序的水系、引人关注的大型院落建筑等一系列相关遗存,再次实证了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成就。
沙洋县城河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一座中等规模城址。这座城址选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可能在最初的营建之时就已有较清晰的规划。南方多雨,处理水的方法体现着先民的智慧。遗址上随处可见先民对水的利用和改造。在城墙内坡地面,有规整的排水沟渠,雨水顺着城墙流到沟渠中,再汇聚到固定区域,有效防止了水流对城墙根基的冲刷破坏。城墙外侧,有完备的“护城河”环绕,最宽处达61米,最深处有6米以上。与“护城河”呼应,城墙东南、西北及北部中段均设立有水门,城外的河水从西北、北部两处水门进入城内,又分别从西、东两处水道汇集于东南水门,进而借助人工沟渠排至城外的自然河流。如此,既保证了城内大量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又避免了旱涝之灾,体现了娴熟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模式。
在城河城的最中心位置,分布着大型院落建筑、陶器生产区、祭祀区以及大型广场。
或许,正是在这个广场上,城河的首领们带领着他们的族人护城挖沟,改造大地,开启了各自的不凡人生。他们的墓葬被安置在了城外海拔最高的地方。规模庞大的墓室、结构复杂的独木棺、精美的玉石钺、丰富的随葬物品、象征财富的猪下颌骨,无不诉说着当时的人们对英雄的尊崇。此外,罕见的同穴多室墓葬形制,也表达了先民们生死与共的美好愿望。
屈家岭文化的房屋建筑工艺丝毫不逊于它们的筑城技术。应城门板湾城址出土的大型排房建筑,结构复杂,设计合理,不仅用结实的土坯垒筑墙体,而且还有近似落地窗的设施,蕴含着不输于现代的“家居”元素。
石家河古城作为屈家岭文化的都邑性聚落,也是一座在早期聚落的基础上不断增长和改建的史前城址,相当于“老城改造”。它展示出了比其他中、小型城址更为复杂的状态。挺拔高耸的城垣、宽大的壕沟、规则有序的水道、密集的建筑堆积、专门化的陶器生产区、生动的陶塑人偶动物、结构复杂的社群来源,皆显示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