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46|回复: 4

[已见刊] 【创新工匠】采油工艺创新:梁洪云27年坚持这么做

发表于 2020-3-21 22:22: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创新工匠】
     梁洪云是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三区的采油高级技师,他扎根戈壁大漠27年,当过钻工、修井工、采油工。虽然只有高职文凭,但梁洪云致力于采油工艺创新,拥有10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创效9907万元;先后荣获中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岗位练兵突出贡献奖、中央企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等荣誉称号;他所带的班组被评为全国“安康杯”优胜班组、全国青年文明号

采油工艺创新梁洪云27坚持这么做(图3幅)
丁玉萍  吕德群
    “梁大师发明的智能化水套炉,让我们再也不用跑到40公里远的荒野点火了。”2158时,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三区生产运行调度员郑龙刚,看到从视频监控里传来的TH12417井回压、油压、套压和水套炉温度等数据,高兴得像个孩子。
    郑龙刚口中的梁大师,是西北油田采油高级技师梁洪云。梁洪云发明的这个智能化水套炉具,不仅具有自动高能点火、点火控制、火焰监测、熄火保护等功能,还能远程操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梁洪云一身工衣、一顶安全帽、一只口罩,坚守采油一线,跑现场、查资料、解难题,工作、抗疫两不误,在他看来创新这条没有尽头。
    “是那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让我萌生了当一名技术工人的念头226日,当笔者在梁洪云创新工作室见到他时,他向笔者讲起当年那场闻名全国的S15井井喷事故
    19941012日,S15井在生产中由于井口采油树刺漏发生井喷。参加工作刚满1年的梁洪云和10名队友作为抢险预备队员奔赴抢险一线。当时,巨大的火焰燃红了半边天,强大的油气流夹带着泥沙高速喷出,S15井采油树被烧得严重变形,必须打掉,重新抢装井口。坚硬的采油树连打4炮都没有被炸开,最后采用高压水砂切割新技术才完成。高压水砂切割的场景让梁洪云感受技术的魅力,也为他打开了一扇创新的窗,他下决心要做一个有知识、有技能的新时期石油工人在这次抢险中,梁洪云因表现出色,被西北石油局记特等功。
“第一次搞发明创造,是想把采油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梁洪云说。
    2010年夏天,TK750井场因输油管线堵塞,被迫关井。这口井是一口稠油井,油稠、流动性差,含水不断上升,原油乳化现象严重,常出现电流、回压上升现象。严重时,不仅造成井筒内举升困难、堵塞地面输油管线,还会导致原油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正常生产。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采油工1小时就得往井里加降粘剂降低回压,每班4个人都忙不过来。看着他们来回奔跑加药的辛苦劲儿,梁洪云心想:这种方法太落后了,为什么不能发明一个方便、灵活且投资少的自动加药装置呢?
    那段时间,梁洪云着魔一般,白天盯在井场上,抱着满是泥浆污油的采油树采集油样、记录数据,观察油井生产动态,分析改进设计方案;晚上呆在办公室里,依据加药装置原理,查找资料、研制加工。他一遍遍测试、改装,1个月后,“井口自助加药装置”研发成功。该装置将带压加水装置的压水管和预热管合并,利用套压将破乳剂压入环空,使药剂在环空内与井筒流体达到初次破乳效果,再通过井口闸门转换,实现对地面流程的不定期加药,有效降低了原油粘度,解决了油井回压较高和原油输送困难等问题。
“井口自助加药装置”投入使用后,TK750井场保持长周期生产运行状态,节约药剂成本61.64万元,每班采油工也从4名减少到两名,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很快,这项装置便在T750井、TK834井、S76P井推广使用。
“问题就是机会,也是技术创新的课题。”享受到创新成功喜悦的梁洪云,从此致力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一项项技术成果在他手中诞生。
机抽井高压正注解堵工具是梁洪云发明的第一个解堵工具,不仅彻底解决了油嘴堵塞频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大大降低了现场值班人员的劳动强度,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没有满足这一成果,成功研制出第二代解堵工具,工人修井时,只需在油管悬挂器上安装一个变径接头,就可实现高压解堵。2017年,他第三代“机抽井高压正注解堵工具”又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今年上半年,梁洪云对混输站进行“三合一”流程改造,节约费用1019万元。
10年来,梁洪云先后获得采油树操作平台、用于输送管的支撑装置、双型抽油机固定基础、高压管线减震器研制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52项,技术革新项目58项,为企业创效9907万元。
“一人前进百步,不如百人前进一步。我希望更多的人超越我,成为比我更厉害的‘大师’。”2014年,“梁洪云创新工作室”成立,为追求梦想年轻搭建起建功立业的平台。创新工作室集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技能培训等为一体,不仅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阵地,更是孵化创新成果、培育人才和传承创新精神的课堂。
工作室成立6年来,梁洪云团队先后完成输送管的支撑装置、高压自控流量计阀芯双向自控技改、过渡储罐研制等39项创新成果,有18项获得局级、部级创新创效奖,6项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
QQ图片1.png

1:梁洪云在紧固井口
QQ图片2.png

2:梁洪云(右二)给徒弟们讲解自己发明的杆柱悬挂器使用方法
QQ图片3.png

3:梁洪云小讲堂在井场开讲,被员工们称作移动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2 07:07:3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2 09:34:5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2 09:35:15 | 查看全部
欢迎赏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6 07:24:4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