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22 08:54:53
|
查看全部
好在针对个性化的体验,我们可以举例来进行或者还算恰当的解析。
就以疫情时刻再热络的《鼠疫》来说吧。
当英雄和圣人没兴趣,里厄在意的只是做人:医生“必须治疗这些病人”。塔鲁建立、奔忙于防疫志愿组织,自己染疫献出了生命。记者朗贝尔“为了爱情”先想逃回巴黎,后转向抗疫活动……里厄、塔鲁、朗贝尔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人有选择的自由,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故事。
如果只是对情节和故事的记忆,那“读书”确实没什么用。不妨这么说,人的一生不管是看到还是听到,都会经历、记忆很多人、很多事,假如没有着意的整理、思考,并反躬自省,那么,所有这些经历(人和事)都是无意义的碎片,将如尘埃一样随时间流逝慢慢飘散得无影无踪,但那些改变我们人生(世界观)的事件,无不是曾经震荡心灵,让我们不得不反复琢磨、反省的事件。
阅读也是如此。做个最单纯的代入,想一想假如置身“鼠疫”之城,您会是谁?里厄?塔鲁?朗贝尔?还是恐慌群体中的一个符号……设想一下,面对这次疫情,认真想过和迷茫于“未经思考生活”的您会有不同吗?实际上不需要繁复、深刻的思考,只要阅读的时候稍微用心,答案就是不言而喻的。
再进一步,《鼠疫》出版之前加缪就在日记中说,纳粹“像老鼠一样”——这也是瘟疫。想到这些您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那些未经思考的冲动和泪流满面确实可能意义不大,但在您阅读的时候,多一分独立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您还会觉得阅读无用吗?
现在,让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会觉得读书无用?想明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