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24 20:09:20
|
查看全部
疫情如何控制?隔离
许多典籍都表明,隔离,是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的有效办法。
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认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接着提出防止传染需要“避其毒气”,即避免与患者接触。
了解了病理和传播渠道,“隔离观察治疗”应运而生。《汉书·平帝记》载:“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就是说,西汉末王莽掌权时就有了隔离治疗的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主动居家隔离的案例——即便这样会导致日常政务运转出现问题。
《晋书·王彪之传》称东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中也提到,萧齐太子长懋“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在疫情暴发期,“六疾馆”可以成为类似“方舱医院”的隔离之所。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疫情出现后,长安城内医疗慈善机构甚多,官办有“养疾坊”、民办有“病坊”,寺院办有“悲田坊”或是“福田院”,这些都是专门医治或隔离病人的场所。
宋至清,阻止疫情传播的“隔离”措施更加“冷酷”,即便亲人也不能接触。
南宋初曾任“中书舍人”的朱翌在笔记小说《猗觉寮杂记》中说:“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亲皆绝迹,不敢问疾,恐相染也。”明代萧大亨在《夷俗记》也建议:“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

我国古代瘟疫病专著《温疫论》。资料图片
至于具体的治疗之法,我国古代众多医学家对各种不同的传染病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总结出许多治疫的经验。名医孙思邈要求医生在救治病人时“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他还收治了被社会歧视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患者600多人,医德、医术均为后世景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