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 21:04:45
|
查看全部
已建和在建的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韶铁路和将要建设的赣郴铁路、昌吉赣城际铁路、赣井铁路在赣州交叉将形成“井”字型交通枢纽,衔接六个方向,对接长珠闽三个经济带。
赣州还积极实施了一批对构建都市圈、推进赣州特大城市具有推动作用的路桥重点工程:完成赣州大桥和环城高速建设,构建了特大城市外环高速通道,为城市空间拓展创造条件;完成东出入口改造工程,并正在实施323国道、西出入口改造工程、红旗大道东延工程;启动赣储公路建设,将全面打通城市出入口,奠定城市应急交通体系和现代化交通格局框架。赣南大道今年1月全线开工建设以来,工程进展迅速,其中赣南大道一期、贡江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为构建赣州特大城市奠定基础。
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重点工程,赣州提高了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环网相连、纵横交错、辐射八方的现代化立体交通图已展现在面前。
大产业助推城市繁荣
城市建设中除了以人聚城,更要以业兴城。
赣州在特大城市建设过程中,立足自己的区位优势,不断优化体制机制等软环境,完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硬环境,加强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对接融入,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第一城。
目前,规划50平方公里的赣州香港工业园、15平方公里的赣州沙河工业园和10平方公里的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其中还包括不少外来的“巨无霸”。横店东磁公司投资15亿元的稀土永磁材料及电机、中国保利集团投资25亿元的钨深加工及应用产品、中国建材集团投资20亿元的新型干法水泥、美国法拉塞斯公司总投资60亿元的锂电池、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伟创力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
同时,赣州利用在钨、稀土方面的资源优势,着力培育钨、稀土和氟盐化工三大产业集群,抓好资源整合和产业链招商,集中力量引进新型动力电池、永磁电机、LED等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产业基地、稀土发光材料及新型光源产业基地、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和国内知名的氟盐化工生产基地。据悉,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8.7亿元,增长23.58%,增速同比加快6.8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223.71%,同比提高41.9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4.79亿元,增长50.58%;实现利税总额47.93亿元,增长72.37%,其中利润总额23.05亿元,增长139.33%。
依托在四省边际区域首屈一指的高教资源,赣州高品位规划建设了23平方公里的高校园区,大力推进高教园区发展。中心城区目前正在开展西城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创新区综合配套服务区(文化产业城)、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以此增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
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竞争力的增强。近年来,赣州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2009中国魅力城市等。在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赣州被列为“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10个城市”,位居第三,5年间排位上升了49位。
大城建挥写城市和谐
“共建共享属于人民的赣州”是赣州建设特大城市的目标。
2009年,赣州中心城区民生保障项目投入28.5亿元,是2008年的3.6倍。形成了以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为主,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新市民公寓、公共租赁房、租用性公寓、廉租市场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具有赣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打造宜居舒适的城市,赣州建成了在全国同类城市一流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展馆、博物馆、可容纳6000名学生的赣州中学。市人民医院新院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市民中心、自然博物馆、南门口综合改造等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安全是一座城市生存发展的根基。赣州开展了城市优质应急水源体系建设,完成了中心城区峰山应急饮用水源项目,可以保障城区60多万人口10天的应急饮用水需要,并且积极推进城市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城市交通应急通道等体系建设。
生态园林建设也在全面推进,2009年新建园林绿化面积979.8公顷,是上年的44.7倍,是中心城区前六年新建园林绿化面积的总和。建成了占地1008亩的城市中央公园和章江南岸防洪堤一期、二期工程,形成了沿江9.7公里长的带状公园。今年上半年,完成了10条道路绿带景观提升工程和12条道路绿化带新建工程,中心城区实现了“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色彩斑斓、冬季树姿优美”的植物季相变化效果,形成了“山水环绕、绿带纵横、花岛点缀”的良好生态格局,城市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和优化。
远眺赣州的三江六岸,宋代城墙的厚重与现代都市的繁华交相辉映。昔日“宋城”显辉煌,今朝赣州振雄风。一个“文化内涵丰富、交通运输便捷、产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力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即将屹立在我们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