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28 08:39:50
|
查看全部
《寻找王阳明》一书,由24篇札记构成,从王阳明诞生的瑞云楼入手,开篇即挖掘王氏的家族嫡传,将五百余年前诞生了王阳明的瑞云楼,与今天众人造访的瑞云楼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打破古今的距离感,为本书的发轫提供了巨大的阅读张力。王阳明的一生有若干个重要节点,而瑞云楼无疑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这里是王阳明人生的起点,也是寻访王阳明这场历程的起点,更是全书的起点,不可不谓是用心且巧妙。
瑞云楼之后,毛静先生又选择了中天阁、王衙弄、仙霞山、阳明洞、水南街、紫禁城、龙场驿、玩易窝、庐陵县、时雨亭、茶寮碑、玉石岩、宁王府、娄妃墓、祭风台、樟树镇、九华山、贯道溪、秀峰寺、冠盖里、观音桥、断藤峡、青龙铺共23个节点,这23个节点不仅是地理上的名字,也是历史上的刻度,更是王阳明人生历程中重要转折点的里程碑。对于阳明研究学者而言,这些名词有的代表了一长串重要的意义,有的则只是一段无足轻重的过程,甚至是湮灭在历史角落里的尘埃,在王阳明年谱中,他们却是平均主义地散落一气。然而,“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对于当时的王阳明,这些足迹,在那个时间段都是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的,要想触摸到历史风尘掩盖下王阳明鲜活的生命温度,真真切切体会到“五百年来第一人”那作为生命个体真实的脉动而非史书上干巴巴的名字,身体力行地走入其中获得的体验,是不可忽略的。
研究王阳明,不仅仅是研究他的成功和影响力,也应该研究他作为活生生的个体面对大环境时的方式和策略。换言之,就是基于那流淌在中国古典史学血脉中的现实功利主义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从中国史学史的肇始便延续至今,未曾断绝。《寻找王阳明》一书中,也处处可见这种情怀的车尘马迹,如《玩易窝》一文中,写到王阳明的人生低谷,是如此说的:“他在这里度过一生中最失意的时刻,我甚至都怀疑,他是特意找最恶劣的环境来砥砺自我,通过自虐式地惩罚,来煎熬灵魂,获得一种逆境中的自我救赎与苦厄解脱。”又如《九华山》一文中,对于王阳明结庐隐居于九华山,是如此说的:“今天我们可以明白,历史大概给读书人标注了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少年学孔明,善于有准备地等待;中年学阳明,善于有效率地积累;晚年学渊明,善于有情怀地隐退。”而在《冠盖里》一文中,分析王阳明后期政治生涯上的郁郁,是这样说的:“而正是他不与时俯仰的迂直性格,使自己成败皆萧何;换一句话说,正是这种迂直而执着、坚韧的性格,成就了他的勋业与事功,最终使阳明心学扬名天下,这可能是他和政敌们都不曾预想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