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宋代大诗人苏轼为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余首诗。其诗大都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拟就苏轼诗的比喻艺术作一番初步的探讨。
一、 比喻方式多样
苏轼诗的比喻方式多样,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明喻:用其他事物直接明白地比喻诗中所要描绘的事物,本体与喻体都出现,且两者之间往往用“如”、“似”、“若”、“象”等比喻词连接。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本体有“人”与“事”,喻体为“秋鸿”与“春梦”,比喻词是“似”与“如”。诗中运用比喻,产生了明朗的美感。
2.暗喻。以用作比喻的事物来隐喻诗中所需表现的事物,本体与喻体也都出现,然不用比喻词。如“落月挂柳看悬蛛”(《舟中夜起》),便是新颖别致的暗喻。本体是“落月挂柳”(将落的月亮挂在柔嫩的柳条上),喻体是“悬蛛”(悬在蛛网上的蜘蛛),两者之间无比喻词连接,却语意明朗生动。
3.借喻:直接用比喻的事物(喻体)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的“白衣仙人在高堂”与《种茶》中的“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都是苏轼诗运用借喻的范例。前者以安然居高堂的“白衣仙人”借喻在大雨成灾、民不聊生之时不体察民情而一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朝廷命官们,讽刺入木三分。后者以茶困于茨棘、丛翳来借喻诗人自己为奸佞小人所不容,含意深远。两者皆具含蓄美。?
4.博喻:运用众多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描绘,表达一个事物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点。苏轼诗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首推《百步洪二首》(其一)。诗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连用兔走、鹰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与露珠翻荷七个比喻来形容轻舟在急流中飞驶之快。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云:“用譬喻入文,是轼所长。此篇摹写急浪轻舟,奇势迭出,笔力破余地,亦真是险中得乐也”,可谓一语中的。除此以外,苏诗中的《石鼓歌》、《读孟效诗二首》与《瓶笙》也都是运用博喻较为成功之作。
5.曲喻:借助于想象的比喻。如“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中夜起》),以雨声比喻风吹菰蒲的声音,喻体与本体之间相似点在“声”,但诗中未加点明,而是借助于读者的想象才达到比喻之效果的,给人以俊逸美。
苏轼诗运用比喻,有不少是与其他修辞方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如《题王逸少帖》诗云:“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前两句以涂指抹粉、妖歌嫚舞的“市娼”比喻唐代书法家张旭、怀素的书法,后两句以“萧然自有林下风”的晋代才女谢道韫的丰姿比喻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这两个比喻,又构成强烈的对比,使得艺术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给人以丰实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