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qiufeng0299

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语言,假的。

发表于 2020-3-30 21:16:40 | 查看全部
谣言就是假的传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30 21:29:3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21:39:19 | 查看全部
红外线测温仪对身体有害

火车站、高速路口、超市……由于防疫需要,在很多公共场所,红外测温仪都成了标配。于是,各种谣言也随之而来,刷屏朋友圈,让不少人信以为真。如红外线测温仪频繁照射眼睛会伤害视网膜,轻则引起眼球的玻璃晶体混浊及白内障等眼病,严重的会产生眼底黄斑变性。红外线测温仪真的对身体健康有伤害吗?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 红外线测温仪的工作原理是当人体的红外热辐射聚焦到检测器上时,检测器把辐射功率转换为电信号,这个电信号在被补偿环境温度之后以温度为单位来显示,所以红外线测温仪并不是对人体发射红外线,而是接收我们身体发出的红外线热辐射,对我们的眼睛和身体都是没有伤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21:39:33 | 查看全部
献血使新冠肺炎康复者更虚弱

新冠肺炎疫情危及全球。在目前尚无疫苗及特效药治疗的情况下,临床实践证明,运用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针对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进行救治已成为重要治疗措施之一。但近日不少网传文章表示,采集血浆或影响康复者的健康,真的是这样吗?

“这和普通的献血一样,不会影响捐献者的身体健康。尤其是轻症患者,如果恢复了,和健康人一样,只是多了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南方医科大学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赵卫说。

事实上,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当新冠肺炎康复者表达有捐献血浆的意愿后,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进行捐献。如距首发症状时间不少于3周;符合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解除隔离和出院的标准;年龄应满18岁,原则上不超过55岁;男性体重不低于50公斤、女性不低于45公斤;无经血传播疾病史等。满足上述条件的康复者,在捐献血浆前还要接受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特殊检查。不符合以上检查中任何一项标准,均为不适合献血浆者。

有专家表示,人体的血液是由55%—60%的血浆和40%—45%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血浆含有90%—92%的水分及8%—10%的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和小分子有机物等重要成分。平时人体70%—80%的血液参与循环流动,其余的血液则贮存在肝、脾等脏器内。

当献出200—400毫升血浆后,贮存于肝、脾等脏器内的血液会立即释放出来,一般在献血浆后1—2小时血容量就会得到恢复。人体失血后,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和小分子有机物有所减少,但在身体的自我调节下,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这些成分可以通过食物吸收,在48—60小时内恢复到原有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21:39:46 | 查看全部
健康码会泄露个人信息

近期,健康码走进了很多人的生活。凭借这个健康码,交通出行、出入小区或办公楼的时候也更加便捷,检查人员可以轻松掌握并核对健康信息。但近日,有网友质疑健康码会泄露个人信息,也有很多网友有同样的担忧。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博介绍,健康码是根据用户自行上报的真实数据,依托国家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融合汇聚卫生、民航、铁路等部门的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的防疫健康信息。技术上,在用户上传的个人信息页面设置有加密措施,他人无查看权限。

同时,刘博表示,个人信息也受到法律保护。《网络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搜集公民个人信息,需要明确告知被搜集者这些信息的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并且要采取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不被随意泄露。出于疫情防控而采集的信息,只能作为防疫使用,擅自泄露、滥用个人信息的将受到法律严惩。

“但个人也需要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在扫码的同时主动识别陷阱,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健康码盗用个人信息。”刘博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也表示,作为监管部门,在健康码数据分析使用的过程中,会依据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措施,切实加强监管,防范数据的泄露、数据的滥用等违规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21:40:01 | 查看全部
健康码会泄露个人信息

近期,健康码走进了很多人的生活。凭借这个健康码,交通出行、出入小区或办公楼的时候也更加便捷,检查人员可以轻松掌握并核对健康信息。但近日,有网友质疑健康码会泄露个人信息,也有很多网友有同样的担忧。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博介绍,健康码是根据用户自行上报的真实数据,依托国家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融合汇聚卫生、民航、铁路等部门的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的防疫健康信息。技术上,在用户上传的个人信息页面设置有加密措施,他人无查看权限。

同时,刘博表示,个人信息也受到法律保护。《网络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搜集公民个人信息,需要明确告知被搜集者这些信息的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围,并且要采取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不被随意泄露。出于疫情防控而采集的信息,只能作为防疫使用,擅自泄露、滥用个人信息的将受到法律严惩。

“但个人也需要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在扫码的同时主动识别陷阱,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健康码盗用个人信息。”刘博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也表示,作为监管部门,在健康码数据分析使用的过程中,会依据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措施,切实加强监管,防范数据的泄露、数据的滥用等违规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21:40:22 | 查看全部
人体有最佳睡眠时间表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但生活中,很多人却在为睡不着觉烦恼。与之相关的谣言更是不胜枚举,这不,近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人体真有“最佳睡眠”时间表,若能够坚持做下去,养生效果或许翻倍!》刷屏,文中称如果子时(相当于晚上11点—次日凌晨1点)前不睡觉,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午时宜小睡,正午只要闭眼睡着3分钟,等于其他时间睡两个钟头等。看到此,经常熬夜的人表示更睡不着了,人体真的有最佳睡眠时间表吗?

就此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医学博士范滕滕表示,人体最佳睡眠时间表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有些人是“百灵鸟型”,即早睡早起,还有人是“猫头鹰型”,喜欢晚睡晚起。当然,由于工作压力、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也在不断地变化。

什么是最佳的睡眠时间表?范滕滕认为,深刻而持久的睡眠,以第二天感到精神、体力的恢复,能够完成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为判断标准。就像人的饭量一样,很难规定吃一碗或两碗米饭是正常饭量。同样,睡眠时间也是如此,以个人第二天精力、体力的恢复为判断标准,而不是一刀切,严格按照所谓的睡眠时间表来执行。

“但无论是哪种睡眠类型,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如规律的上床、起床时间,白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果出现异常的睡眠问题,应该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和评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30 21:49:05 | 查看全部
在中国有一句俗语我想大家都听过,左眼皮跳财,右眼皮跳灾,眼皮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眼皮跳就是临床上所说的眼睑痉挛的一个俗称。眼睑痉挛是一种不自主的无节律性的眼睑的抽动。
一般情况下是由于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休息不好以及神经系统的相关因素导致产生的。所以说左眼皮跳财,右眼皮跳灾,这是封建迷信的想法,经常右眼跳只能初步说明患者可能最近休息不好或者是工作压力大,或者是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31 18:03:4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31 18:04:3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