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31 08:52:05
|
查看全部
全词引用唐诗诗句最多的,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具有代表性。这首词,除词前小序外,98个字就引借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赠别》、《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4首诗中的诗句,或直引,或化用,或顺承,或逆转,伤今怀古,写得沉郁顿挫,虽引用较多,却无语俗意陈之弊。
从以上例中,可见宋词引用唐诗确实是常见现象。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其一,从唐诗本身来看。唐诗是我国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唐诗中的精英,虽经岁月的千淘万漉,却仍然璀璨如玉,众口交赞。今日,不说学识渊博的学者硕人,也不说勤奋学习而有希望的大中学生,就是学龄前儿童,有的也能背诵一两首唐诗。人们撰稿著文,尤其是散文、杂文、文学评论,常喜在自己篇章中引用一两首唐诗佳句名篇,以增光添色。唐诗能影响距它千百年之后的今人,何况是朝代交替的宋朝呢?
其二,从宋人对唐诗的态度看。正像唐人推崇前辈名家佳作,宋人对唐代诗人尤其是名家也相当崇拜,对唐诗杰作更是吟诵品味,爱不释手。他们不仅喜读唐诗,论唐诗,也爱仿照唐诗填词作赋。如苏轼、辛弃疾等从李白诗中吸取滋养,黄庭坚则崇拜杜甫,专学杜诗,
贺铸更直言不讳:“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①。
其三,从词与诗的关系等方面看。词这种文学样式,虽说最早起于隋代,开始仅是民间创作,但到唐代,文人词也就逐渐兴盛,而且最初的词也就是诗,词家与诗人集于一人之身。因此,就这种意义上说,词是诗的变种,是从诗演变过来的。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及冯延巳等诗人,既有千古绝唱之诗篇,又有脍炙人口之词作;他们既有诗人这一头衔,又有词家之桂冠。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宋人,也兼有这双重身份。他们在写诗的同时也填词,因此,在填词时也就难免不受诗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他们早已烂熟于心的唐诗佳句了。
将以上诸因素揉和在一起,便产生了宋词较多引借唐诗这一结果。但是,在诗歌创作中,引借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医治无病呻吟,更不可能成为攀登文坛高峰的阶梯。因为引借不等于创作,即便是适量的引借,也必须渗透作家的真情实感,融入现实生活,同创造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倘若引用借用过滥,那就会变为纯粹的模仿,甚至是抄袭,由此而“做”出来的文学作品,则犹如“百衲衣”,定是无人问津,也不成其为真正的文学。为什么同样的引用借用唐诗诗句的宋词,有的并未因此失去光泽,相反却不胫而走,成为流传至今的名篇,而有的则陈俗不堪呢?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注释: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贺铸本传。
(原载《光明日报》“文学”专刊,1982年7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