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2 09:03:09
|
查看全部
托物寓意,要从深远的情志出发,选用恰当的吟咏对象,也要注意“尽体物之妙”,也就是说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一方面要写得像这个“物”,不能离于物,可彼可此,咏牛的若也可用来咏羊或其他吟咏对象,就失去了个性,让人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不可胶粘窘迫,为吟咏对象所囿,否则,难免韵味寡然。如时大本的《咏白燕诗》:“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上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以“玉剪一双”写白燕之形,用“紫颔”、“乌衣”指燕子,并反衬白燕,这就囿于所咏之物,影响了诗的艺术效果,故明代诗人袁凯称之为“未尽体物之妙”。?
状物,最常用的艺术手段有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这些艺术手段,可单独使用,亦可综合运用。欧阳修的《画眉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状出了画眉鸟的自由自在,纵情恣意,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销在金笼”与“林间自在”进行比照,突出了只有到广阔天地才会大有作为的题旨,将主题表达得鲜明、形象;虞世南的《咏萤火》则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袒露了萤火不甘沉沦、勇于表现自己的心迹,主题颇有深度;王冕的《白梅》为了讴歌其冰清玉洁、兼济天下的品性,以衬托手法,绘其“冰雪林中”的扎根之所,突出其“不同桃李”同流合污的性情,又以夸张手法,言其清香“散作乾坤万里春”,将自己的抱负充分地表现出来。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一词则综合运用了拟人、反衬、对比、摹状等手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词的上片用冰封雪裹的百丈悬崖反衬梅花的俏丽;下片以“不争”、“报”、“笑”等词语写梅花,使之著上人的感情色彩,这是拟人,而“山花烂漫”既烘托梅花,又与上文的“悬崖百丈冰”形成对比。这样,就使傲岸挺拔、坚强乐观、豁达大度的梅花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