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9|回复: 0

为战“疫”注入“心力量”

发表于 2020-4-2 10:08: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浅析创伤后应激障碍

   新冠病毒肺炎的战疫在我国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各地都在加紧复工,人们希望快步回归正常生活。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在经历了病毒感染的危险、恐惧和焦虑,以及停工停学停出门的困扰,还有担心贷款还不上的压力等等,多种情绪叠加致高强度的应激承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周边的一个年青职工就出现了恶梦、头晕等症状,还住院进行治疗,故而在此浅谈,与大家交流分享。
何谓创伤后应激障碍?

   简而言之,就是经历了较严重的创伤事件所导致的高强度应激后身心损伤,主要症状特征:一种是不由自主地“老想”或“做恶梦”;第二种是回避和麻木;第三种是焦虑,易激惹或暴怒。在强烈的应激事件发生时,由于当事个体对事件的负性认知和评价,更由于个体内在素质欠佳(如营养不足、身心健康不佳或是存在易感基因等),承受了超高强度的应激负荷,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并继而使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和代谢紊乱;高强度的应激负荷还直接导致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出现了大脑皮层和海马的萎缩,导致神经网络的紊乱和神经元损伤,这些损伤性变化则可能诱导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我国建国以来的一场非常战疫,病毒来势之汹、疫情传播之烈、范围扩散之广,全社会以至全球所面临的挑战之大,堪称前所未有。在经历疫情的日子里,在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几乎每个人都面对着各种应激事件,感染威胁、生活规律、工作计划、悲伤报道、紧张心理、封闭环境、家庭牵挂等,承受了沉重的应激负荷。

疫情下,如何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远离应激源 ,当下,个人首先要营造家庭的无疫小环境,主动采取防控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健康距离等;如果你必须在疫病环境中,就要做好自身防护。

   建立正性认知 ,焦虑、担忧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了解疫情信息也是抗疫的必要。然而,有人被来势汹汹的疫情吓到,有人对感染后死亡就无比绝望,全身心陷入严重恐惧之中,每时每刻追寻着负面信息,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恐惧和悲观,一定要尽力改变这种状态。要努力了解病毒感染的基本知识,相信科学抗疫,重建疫情认知,积极乐观,助力战胜疫情的信念;经常提醒自己接受积极主流媒体信息,控制接受负面信息的时间和渠道,正确评价自身的感染风险,建立积极的生命观,给自己和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希望,提升战胜疫情的勇气 ,可以显著降低疫情的应激强度。

   强建自身素质 身体素质在此时成为对抗感染最重要的“资本”,需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吃好、睡好、运动好,身强体健。

   争取支持帮助 个体在灾难之中是脆弱的,特别在抗御疫情的时候,团结互助,众志成城。越在艰苦的时候,越需要来自于家庭、朋友、团队和社会力量的合力。在家里,加强爱的互动,建立更加亲密和谐的生活氛围,汲取温暖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密切和同事朋友的联系,倾诉困惑和软弱,寻求快乐和信心,相互的支持和包容会让人更加坚强。在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寻求专业团队的支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疫情灾难后一种严重的次生灾害,对社会也是一道难以消除的疫情伤痕。如今国内防控虽然较稳定,但国外的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的威胁等,我们集团、公司都一再强调,疫情防控工作要继续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松懈、不能麻痹大意,防疫、复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严防复工路途中出现密切接触者本人被隔离项目停工封产,又要及时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尤其是青年职工,组织谈心谈话、领导慰问活动,积极给予温暖人心的举措,不断为战“疫”注入“心力量”,确保职工身心健康,安全生产,撸起袖子加油干。
(河北建工省安装孟占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