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1|回复: 2

[书感] 行为背后的人性欲求——读阿德勒《洞察人性》一书有感

发表于 2020-4-8 08:45: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只不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特殊,所要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这为心理学的研究增添了不少难度。相关的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的案例来进行,所得出的结论或许并不能完全揭示个体的本质特征。但正因为有这样的系列研究,我们对人的心理、人的成长的认识和理解才会越来越丰富。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著作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善于用普罗大众所熟悉的语言来把深奥的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成果讲明白,这也让他的作品拥有了更加广泛的读着。他的《洞察人性》一书,也延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一、什么是人性

        如何认识与了解人性,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阿德勒一生关切于此,并以之为起点建构了个体心理学。在阿德勒看来,人性就是人的根本诉求,是行为背后的动机。理解一个人的诉求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洞察他的人性。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人的诉求分为表面诉求和根本诉求。表面诉求往往只是停留在对行为的简单解释,而行为背后最根本的诉求才能称得上是人性。

        比如说,一个十个月左右的孩子坐在座椅里,在玩手中的玩具或者物件。他玩着玩着就将它随手丢了下去。大人将其捡起放回来之后,他玩了几下又会将其丢下去。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从表面上看,或许是他不太喜欢这个玩具,或许是他的手与玩具等物件之间不够协调,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孩子有意识的行为,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感受物品从自己的眼前消失然后又失而复得的过程。他已经观察到了自己最亲的人因为上班等原因,会一段时间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中,然后在某个时刻又重现了。他希望自己能够把控这样的过程,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

        再比如说,一位青年男子找到心理咨询师咨询,因为他总是不停地在换女朋友,脚踏好几条船,这样的状况让他身心俱疲。心理咨询师发现,找女朋友只是他的表面诉求。他小时候曾经被家人独自关在家中,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阴影,让他有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为了逃避这种感觉,他便要不断证明自己在别人那里是有价值的、是被需要的。因此,在找女朋友这个表面诉求的背后,他的根本诉求是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被他人所需要。

        这样的具体案例告诉我们,要想了解人性,惟有仔细的对人加以观察、与人进行沟通,了解其行为背后的那些细微之处,才有可能洞察行为背后的真相。

        行为习惯是洞察人性的钥匙,也是一个人实现其根本诉求的方式。一个人的所有行为可能都不是随机的,而是在根本诉求的驱动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人的行为习惯包括解决问题时的方法,也包括人的梦境、幻觉、记忆和情绪表现。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学业成绩经常在班级里垫底的孩子,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行为表现。比如说在课堂上制造一些事端、在班级活动中搞出一些乱子来、时不时就会与人干上一仗等等,令班主任和教师非常头痛。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其实就是要让教师和同学们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不甘心在学校生活中被漠视。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习惯通常非常复杂,在对一个人进行观察的时候,常常会被这些复杂的行为习惯所蒙蔽,这也是我们在现实中很难看清一个人的人性的原因所在。对人性的理解不足,是我们对其他人不公,判断频频出错的原因所在。若所有人都能完全理解人性,人际交往便会更简单,混乱的社会关系也会更稳定。

        二、什么是性格

        前面说到,人性是人的根本诉求,不同的诉求支配着一个人不同的行为,而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综合体,是人在竭尽全力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种独有的风格。作为一种心灵现象与态度,性格是个人在跟自己的处境发生关联时,展现出的禀性与涵养。而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性格还是个人发展社会感、追逐优越感的依据。

        占据优势、追逐权力、超越其他人,是个人的最终目标。在该目标的鼓励与指引下,个人才得以向前迈进。个人的世界观与行为模式都取决于该目标,个人的各种心灵活动也被该目标组合成了一个体系,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

        性格是在维系某种特殊生活习惯期间渐渐形成的,跟遗传或神赐无关。例如,没有孩子一出生下来就是懒惰的,孩子之所以会懒惰,是因为他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懒惰能在保全其优越感的前提下,让其轻轻松松地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08:46:43 | 查看全部
个体心理学把人的性格分为自私型和社会型两种。那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不太在乎个人权力和威望的人,一般属于社会型性格;而只想着在自身获得巨大优越感以后才帮助别人的人,通常受到个人利益和野心的控制,属于自私型性格。

       那些被认定为“过失犯罪”的人,之所以会犯罪,其内在的根源就是他对其他人缺少兴趣,精力全都集中于自己身上,属于自私型性格。同样,如果一个人的脑袋里只想着如何才能成为第一名或最优秀的人,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自私,凡事只为自己着想,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去担心其他人是否会超过自己。这种人不仅会活得很累、很焦虑,同时在内心当中也会充满对他人的嫉妒和憎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周边的孩子,看他们在玩游戏时的表现,就能轻而易举地判断其只是为自己考虑,还是会顾及他人的权利。只需要看他眼中是否有别人、是否关怀他人,就能够基本上确定他是否具备公共意识与社会感,就可以明白他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具备社会型性格特征的人,乐观、无攻击性,但容易忽视个人得欲望与诉求;反之,具备自私型性格特征的人,攻击性、虚荣心强,遇事往往优先考虑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两种性格之间寻找平衡:既不让自己太过无私,也不让自己太过自私;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兼顾他人的感受,从而避免各种矛盾和冲突。

        性格会对我们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但同时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性格。这点就好像是我们说开心时我们会笑,但多笑一笑我们也会开心,所以说笑一笑十年少。爱笑的人必定是对生活非常乐观的人,拥有乐观性格的人会相对更加轻松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对未来总是保持乐观积极的一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的时候会选择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想办法解决各种生活中面临的难题。

        人类种种性格上的缺陷都是某种程度上缺乏社会感所导致的。明白了人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并积极融入社会,主动与他人合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上生活。在与他人互动协作的时候(尤其是孩子),还能够挖掘我们自身的潜力,因为多参与社会活动,多做一些我们未曾做过的事情的时候也是我们不断了解自己,发掘自己能力的时候。与此同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他人。

        三、心灵活动的目的

        阿德勒认为,获得安全感、保障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和稳定发展是一切人类心灵活动的终极目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活动必然作用于心灵;同时,心灵对外部的社会活动给予的刺激做出反应。由于不同人对外部世界给予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因而催生出了各种不一样的性格。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童年的性格特征跟他成年后的性格特征并无二致。这样的结论是否跟他对性格的定义所矛盾?既然性格是人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风格,那么当人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他的性格也应该有所改变才是。今天的人们,身处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和工作期间身处差异极大的社会环境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与阿德勒生活的年代不能同日而语,或许是阿德勒没有想到今天的人类社会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人的一生会经历如此丰富多彩。其实,即便是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里,伴随着人的成长,他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方式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阿德勒对此有一个说法,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他认为,通常情况下,人只能从经历中得出他自己想要的结论。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样学习相同的知识,同一个教师任教,但所得却各不相同,这或许就与人的根本诉求各不相同有关。人从各种经历中得出的经验都会跟自己的行为模式相符,而他断然不会改变这种模式。所以阿德勒认为人很难改变自己。人要想改变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非对自身有深刻的认识,并对自己想要怎样改变自己、变成怎样的自己有异常清晰的认识;此外还需要保持乐观和耐心,最重要的是要摒弃虚荣,不再以逃避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自己应该做的所有事,如此方能发生真正的改变。

        改变自己非常困难,理解他人更加不易。我们通过感觉器官观察一件事物,凭借我们的知觉和感受在心灵中留下印象,这种印象携带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品行,跟真实的事物通常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每个人在阅读这部莎士比亚的作品时,都只关注跟自身目标相符的那些内容。理解他人也是如此,每个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下意识地把自己待人处事的方式作为比对的标准,对他人进行评价,很少能够客观地、从对方的视角上来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08:47:11 | 查看全部
在阿德勒看来,人都有获得安全感的需求,人也有追逐权力的冲动。可以由此来解释人的种种行为。比如说,内向孤僻的人往往会表现得拒绝他人、拒绝和外界接触,在他们看来,外界的刺激是一种威胁,侵犯了自己的“安全领域”,为了让自己不被影响,维持自己的安全感,他们往往选择沉默寡言,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不与外界交流。比如说,一个人在社交生活中总是在努力抬高自己的地位,或者是让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或者是喜欢发表冗长的高谈阔论等等。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去获取优越感,是对权力的需求。比如说人的焦虑。焦虑能有效帮助很多人逼迫他人寸步不离陪伴自己。焦虑之人总会在别人走出房间时再度心生焦虑,所以所有人都只能陪在他身边,不管他有什么命令都只能遵从。借助焦虑这种方式,焦虑之人将如下规定强行赋予身边人:由于自己是掌控众人的君王,因此自己不必顾及大家怎么想,大家却务必要唯自己马首是瞻。

        任何物种只要其个体保护自己的能力不足,就一定会过群居生活,借助集体增强自身力量。人类能拥有深受社会生活影响的心灵这种关键的工具,以抵挡残酷的外部环境,恰好就是基于群居的本能。群居在一起就有了社会分工,人与人彼此间的相互协作造就了人类的强大。因此,要在人类社会更好的生存,就必须学会增强自己的社会感,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合作。



《洞察人性》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张晓晨/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