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3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指出,要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广大的基层干部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工作压力较大等原因,使得这个群体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对疫情防控的基层干部进行心理援助,做好人文关怀,有利于预防或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问题,提升基层干部整体战疫的心理能力。
为什么战疫基层干部需要心理关怀
疫情加剧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我们的基层干部特别是县乡级干部争分夺秒,不敢懈怠。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当前的工作重点已由疫情防控转变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行的阶段。虽然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全球疫情的暴发,境外输入病例增多,对我国整体防控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突如其来的疫情,增加了继发的心理应激源,一些人会出现身心疲惫、情绪压抑或精神耗竭。在全球疫情暴发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地区正在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无论是疫情防控的严防死守,还是发展经济的复工复产,或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任务完成,都使得我们的基层干部承受了一定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如疲劳、紧张易怒、难以抑制焦虑以及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并伴随一些身体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就需要立刻适度休息或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帮助。
战疫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在工作支持方面,基层干部在疫情防控期间难免会遇上一些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也可能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生活支持方面,由于每天要坚守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工作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带回家庭引发矛盾,会产生内疚和自责。在社会心理援助方面,目前,各地区已经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了针对面向医护人员和群众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疫情防控一线基层干部的心理援助服务。
面临疫情导致的替代性创伤风险。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工作人员在采集信息、运送病人时不仅存在着被传染的风险,还可能因为疫情导致替代性创伤。替代性创伤是指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只是看到、听到、感受到他人经历的痛苦,会因此感到痛苦。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要安抚安置确诊者、隔离人群,目睹同胞、同事、同学、朋友、亲人患病或者死亡,加上大量疫情信息的冲击从而产生替代性心理创伤,伴随而来产生惊恐、失眠及强迫性行为等。真正严重的心理问题将出现在疫情结束之后,一些个体可能出现严重的身心反应,不少人会产生一段时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创伤性事件产生后,个体不能很好地适应或解决相应问题而产生的长期心理问题),有的人可能因为焦虑、抑郁需要较长时间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