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9 09:09:04
|
查看全部
记者:在武汉封城前一周,冯先生拿到近年撰写的《中华文化生态论纲》校样,近日还在书首写下“谨以本书敬献封城两月的武汉父老乡亲”。可见,这次疫情对您的文化生态研究有新的启发。
冯天瑜:的确如此。近代武汉有过两次封城,一是太平军进攻时清方封武昌城,二是北伐战争时吴佩孚北洋军封武昌城。但这两次军事性封城规模有限(仅三镇之一的武昌)。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1月23日武汉三镇封城,一座千万人口级的特大城市因生态问题封城两个多月,堪称史无前例。这使我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要性、严峻性有了新的认识,拙著《中华文化生态论纲》的题旨因此得以深化。
从1980年开始,我致力于文化史研习,40年来一直把文化生态作为重要切入口。文化史不限于个别文化英雄的生平记述,决非帝王将相的家谱,而是亿万庶众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的创造性“共业”。1990年出版的《中华文化史》,上编“中华文化生态”即论此。以后又在几种论著中继续讨论文化生态,但始终意犹未尽。
近几年我得两场大病,数度垂危,抢救过来后,觉得来日无多,要抓紧深究此题,至2019年下半年,草成《中华文化生态论纲》,从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社会制度三个层面考析中国文化生态的历史演进。因为我认为文化生态问题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的社会关系,是“天人”与“人文”的结合。而修订校样之际,恰逢封城抗疫,风云际会,引得浮想联翩,书稿中留下此类心印,待日后书出,请诸君批评指正。
记者:您长期生活在武汉,又是这次疫情亲历者,您对以后武汉的重振复兴有何展望?
冯天瑜:抗战胜利时我3岁,随父母来武汉。对于这座居留70余年的城市,充满深厚的情感。对经历大疫的武汉的复兴,我抱有充分信心。武汉乃九省通衢,具备上佳的自然禀赋和雄厚的经济、文化底蕴。拙著《张之洞评传》《辛亥首义史》详论于此。将武汉置之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考察,其区位优势都非常突出,早在清代,美国、日本都将武汉称为“东洋芝加哥”,此非虚誉。汉口外贸曾“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武汉工商业名列全国前茅。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到21世纪,武汉突飞猛进。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高等教育基地之一,大学生数量超过百万,居全国第一,也即世界第一。武汉人民勤劳、智慧,善于学习,富有创造力。诸多因素,决定了武汉一定可以再度崛起,重现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