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10 19:21:36
|
查看全部
新长篇将写“另一半天津”
世间事总是有利有弊,疫情在制造了诸多麻烦的同时,却也让冯骥才先生终于有了整块儿的时间创作长文。他透露,自己酝酿多年的长篇小说目前进展顺利,已经完成一半,今年内就能完成。“大家都知道,写长篇是不能断的,不能被干扰。长篇写到什么境界最好呢?书里的几个人物,你打他一巴掌,就知道他的反应。这个人的性格在你的心里已经形成了。这时候不再是写人物,不是你拉着人物走,是人物拉着你走。人物已经有性格了,你拿他没有办法。在这个状态下作家没法从小说里出来。”
冯骥才介绍说,他写长篇从来不是临时起意,都有个非常长期的酝酿过程,“写长篇不像一般的工作,决定写就开始准备,搜集资料,做计划,写提纲,不是这样,写长篇决定要写什么后,思想要不断深化,让人物在你心里要一点点活起来,有什么细节忽然就进入你的脑子,这个人物跑起来了,丰满起来,小说的推进是靠着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推进,这些都是我在脑中随时出现的,会突然跑出来,我脑子里有好几个小说,或隐或现,有时开着会,小说都会跑出来 。我写《俗世奇人》,写了二十多年,脑中随时冒出很多人,也有好多小说人物特别好,没写,结果就忘了,人物就没了。写小说和写其他文章不一样,这是由无到有的创作,是生活中没有的人,比如林黛玉,如果曹雪芹不写的话,就没有林黛玉,托尔斯泰不写《安娜·卡列尼娜》,就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中没有的人物,你要想象出来,要写得有个性,有血有肉,让人关切他,这是挺神奇的过程。”
具体到正在创作的新长篇,冯骥才先生透露跟他之前的《俗世奇人》完全不同,人物、气质、语言、文本都不一样,用的是“另一套笔墨”:“以前的天津分租界和老城地区,我在租界长大,《俗世奇人》《三寸金莲》这些写的都是老城地区的人,他们的语言是说天津话,我在租界长大,从小说国语,就是普通话,我上小学,六七十年前,就是国语,现在的新长篇写的就是租界里的故事,过去写这方面故事的人不多。很多读者不知道另一半的天津是什么样。”
因为这段时间可以完整地待在家中,冯骥才说小说写得很顺畅,“写小说要有特定空间和时间,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就要进入八十年代的时代感觉里,有那个氛围,可是现实中,我有大量工作,尤其前几年我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本不可能进入小说里的时代,进去一两小时,然后来个事儿,就把你冲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