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10 20:21:25
|
查看全部
不想让读者走马观花
这家书店的诞生日志由一个女孩写下,那些写在便签上的手写字贴在书架上,这些文字尽管距今已有一年多,却显得更有温度。
2018年8月16日,书店诞生日志写道:“明天就要开业,收拾到凌晨三点,回家快四点也睡不着,好像什么了不起大事要发生了。”日志还记录下一个个珍贵瞬间:“开业当天借出了第一本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个女生想找本书送给男生,帮她找了很久”。
“一个书店”创始人文海说,书店从筹备到开业整整100天。文海是前年8月从百度辞职的,和他一起辞职的还有他的三位同事。文海从没开过书店,但他目睹周边没有书店,居民没有交际客厅,他想应该有一家书店,不仅关乎阅读,还有音乐赏析活动,经典电影沙龙,朗诵会等等。文海说,自己的父母当年下了班还能听戏,但住在回龙观的居民却无暇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他想改变这样的状况。
“我想让读者不要走马观花,而是真正静下来读一本书。”文海到全国各地探访了上百家书店,看过20本关于书店的书。他逐渐有了清晰的思路,不在书店主力区域放置当前最畅销的书,而是放真正的好书。文海一开始就没打算靠卖书来盈利。“图书行业整个链条利润率很低,电商进来后,其实也没有促进供应链的优化,把书当成纸质商品,本身没有什么盈利空间。”文海说,创业初始,他就确定了深度挖掘一本书的内容,实行会员制的路子。
文海和他的20人团队一起奋斗着。李斌在部队待了27年,转业到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后,一个偶然机会转到书店里来,一边转一边暗自感叹:“这些年轻人真有想法。”他办了年卡会员,还激动地表示要到书店干义工。到了去年3月他也辞职加入进来,“留下后路,不叫全力以赴。”一年多后,李斌很自豪地说,书店靠深厚的互联网技术背景,开发出“一个书店”小程序,这个平台向公众开放,让找书、评书、共读变成现实。
团队成员邢子怡是一位北京女孩,她怀念小时候北京邻里间的融洽,搬到回龙观新家后她感到很孤独,邻居互相都不认识。邢子怡曾经上班来回要花费3个小时,累得周末也歇不过来。直到她碰见这家书店,参加“共读一小时”活动后,久违的温暖感觉回来了,于是,她也辞职加入。
“一个书店”今年还将在望京和回龙观开两家新店,其定位都是社区文化俱乐部。在文海看来,书店要盈利,就要提高书店对周边居民的渗透率,同时开新店也是将价值发挥出来的很好方式。“10个人服务一个店和三个店是一样的,其价值更容易释放出来。”文海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