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0|回复: 4

《自然》道歉了,“污名化”无助于遏制病毒

发表于 2020-4-11 11:03: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澎湃新闻李勤余2020-04-11 09:37浏览量1.2万

b5fd356f553114c63e97eb74f314ce0c.png
《自然》杂志发表社论《停止新冠病毒的污名化》

世界著名科学期刊《自然》道歉了。近日,在社论《停止新冠病毒的污名化》中,《自然》坦承,先前其将新冠病毒与中国武汉联系在一起的做法是错误的。

诚恳的道歉,对得起《自然》在学术圈内享有的声誉,也再一次提醒我们,病毒的起源以及命名,应该是一个科学问题。但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语言,表面上看只是交流的工具,但叙述什么、怎么叙述,每一步的选择当然都是有意味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世人在讨论病毒命名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

从科学角度看,疫情“大流行”的事实,说明病毒可能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有关。但通过语言游戏,把病毒名称强加在特定对象上,就可以用看似客观的叙述形式掩盖实质上并不客观的叙述目的。

“污名化”带来的危害,比如歧视、排外,大家有目共睹。但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一旦“掌握”了命名权、描述权,就拥有了对这场疫情的话语权。可想而知,毫无道理的“甩锅”“抹黑”,也会随之而来。

说到底,如何去叙述、评价疫情的问题,是无法用语言游戏去解答的。既然抗击疫情靠的是科学手段,我们对病毒的描述,也必须回到科学层面上来。《自然》期刊,已经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拒绝先入为主、混淆视听,必须让科学的回归科学。

事实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实际行动远比语言游戏有说服力。中国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为挽救每一条生命竭尽全力。而任由个体的微弱力量去面对自然法则的“群体免疫”以及类似策略,则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发出“被抛弃”的悲鸣。这一现象,是任何语言游戏都无法掩盖的。

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或正在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在内的物资援助。而玩弄语言游戏,无法为全球抗疫的大局带来任何帮助。

在这个全人类都面临着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科学态度和语言游戏,哪个更可信?哪个更有用?我们的当务之急,又是什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描述病毒,仍然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是对全人类负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2:06:2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4:52:5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4:53:08 | 查看全部
欢迎赏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1 15:18:4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