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0|回复: 1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发表于 2020-4-11 14:22: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年的员工隔离在异地,用工缺口近百人。这时候,该矿投运不到1个月的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挺身担当——一次性核减近一半劳动力补充到其他区队,一季度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它成了疫情期间保障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瞄准智能开采 啃下“硬骨头”
  枣泉煤矿投入开采已经13年,随着矿井开采延伸,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多重制约。
  “苦脏累险”,说的既是矿工的工作性质,也是矿工的采掘环境。在常年不见天日的采煤一线,尽管实施了收入倾斜等激励政策,用工紧张、人员老化的问题依旧突出。
  建设“少人”甚至“无人”的智能开采工作面,成为全矿上下的愿景。
  放眼国内,煤炭领域智能化开采在数量、智能程度、常态化应用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初级阶段。各省区重点企业虽然都在推进这项研究,但整体效果不及预期。
  枣泉煤矿2018年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科研团队,启动220704智能化工作面研发项目。这是国家2030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又是国能集团重点建设的首批20个智能化工作面之一。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布置智能工作面,科研团队走过了相当艰辛的探索过程。”翟文感慨道。
  倾角大、矿压大、断层多,无论对人工操作下的采煤作业还是实施智能化无人开采而言,都是一场严峻考验。
  比如大倾角环境下的液压支架,除了要实现自动跟机移架支护,还要具备智能识别姿态、防倒、防滑、防钻底、防咬架等特殊管控功能,相当于每一台支架都是一个智能思考、智能控制的“机器人”。
  如此复杂的功能需求,每一项都需要从采煤设备、传感仪器、信息传输、工艺编程、控制系统等全流程反复测试联调,最终实现“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设备与采场”之间的智能对话。
  突破多个瓶颈 打赢“翻身仗”
  项目实施以来,科研人员围绕难点集中“火力”破题,经过海量试验,研发出综采成套装备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
  枣泉煤矿1月6日首次实现智能化无人开采,宁夏几代煤矿人“坐在地面采煤”的梦想变成现实。
  到底有多智能?
  在调度指挥中心,随着采煤司机按下桌面操控台上的启动按钮,轻点鼠标,你会通过监控屏幕看见胶带机、转载机、破碎机等依序运转,采煤机开始割煤。随即,220704智能工作面源源不断地将煤炭输送到地面。
  在这个294米长的工作面上,所有采煤设备都由传感器、扫描器、摄像仪、检测仪和数据线、无线基站等信息控制单元连接。靠着这些装置,指挥中心便能清晰观察、诊断井下的供水供电及设备工作状况。
  “设备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倾斜工作面地面调度室桌面远程控制、采煤机无人驾驶自主截割、全部智能一键启停、4G‘有线+无线’万兆专网传输,矿井进入常态化高效智能开采阶段,日割煤达到了13刀。”负责智能开采信息系统的机电副总工程师马昆说。
  因此,当疫情来袭时,曾经困扰枣泉煤矿的地质复杂、开采困难、用工紧张等问题迎刃而解,有力支援了全矿及其他区队的满负荷运行。
  而团队攻克的指令无线传输、煤体透明开采、刮板机上窜下滑控制等6项国际难题,创建的“煤—水”实时感知智能调控开采技术体系等,又加速了“智慧矿山”建设步伐。
  用翟文的话说,在智能工作面的建设中,他们从“水土不服”到“落户扎根”,走上一条绿色、安全、高效、清洁、智能的开采之路。(记者 王迎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4:22:3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