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14 08:33:20
|
查看全部
大疫出名医,名医有良方
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从汉代开始,众多典籍中均有对治疗疫病的详细记载,其中对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的描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东汉末年是我国疫病流行的高峰期,张仲景写成世界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伤寒论》,主张“辨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书中方药还用于临床。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现在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
名人也染疫。张仲景就诊治过“建安七子”之首王粲。这位文学家是出了名的体弱。《甲乙经•序》讲过这么一件事,说明了张仲景,“医圣”医术之神。他预断王粲20年后将“眉落半年而死”,劝他尽早服药。那时才20岁的王粲觉得这话太不受听,没往心里去。几天后,张仲景从王粲的神色上立马判断出,这位大才子没有遵医嘱,又劝他惜命。可惜,王粲过于固执。没想到,20年后,王粲果然眉毛脱落,半年后死亡。“眉落而死”也成了后人判断其麻风病发的佐证。《章太炎全集》第八册《论狐惑及疠》云:“此眉落当是今之大麻风,广中是病,多传子孙,少时不觉,及期而作,故仲景能预知之。”不过,建安二十二年有大疫,死者甚多,学界也有观点坚持其因染“大疫”而亡。不论怎么说,王粲都没有躲过传染病的伤害。
都说东汉华佗是外科圣手神医,其实他还擅长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是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现代研究,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硬核担当”。
药王孙思邈诊治过的卢照邻,位列“初唐四杰”,能做出“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佳句,却也常年饱受麻风之苦。他患病后过起了隐居生活,病情不断加重,所做《释疾文》中,就讲到了这种悲苦“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其实,卢照邻没找错人,“药王”孙思邈对麻风病有独到的医术。古人对此病十分恐惧,如果发现有人得了麻风病,就把病人送到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隔绝。但孙思邈凭借医者仁心,不顾自己有被传染的危险,做好预防,还曾经把病人留在自己居所诊治,先后治疗过的麻风病人有600余例,更对麻风病作了系统观察和专门性医疗研究,并在《千金要方》等著作中,明确了治疗护理方案。
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疫病暴发流行的第二个高峰期,仅“开封大瘟”一次死亡人数就达百万之多。大规模的疫病流行,让一大批杰出的中医大家迅速成长成熟,医术不断精进。他们在“实战”中,逐步总结出一整套中医药治疫理论,为后世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比如,明代吴又可在其所著《瘟疫论》中,首提‘疠气’致瘟的观点。在传染途径上,他强调‘邪从口鼻而入’,在治疗上主张‘疏利祛邪’。”田景振说,还有叶天士、王孟英,针对疫病的治疗,建立了卫气营血等完整理论体系。到清代,我国对疫病的防治从理论到临床已相当成熟、颇有成效。吴瑭推崇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被称为治疗疫病“三宝”。
七年前,我国还曾上映了一部灾难史诗片《大明劫》。明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十室九空,李自成起义军又猛攻开封,身强力壮的士兵纷纷病倒,几天就不治身亡。游医吴又可认为,这并非伤寒之症,“但凡寒症,发热、恶寒,脉浮而数,但他们热而不寒,实为瘟疫初起之症”。吴又可发现,疫病是通过口鼻呼吸传播的。因此,他建议,通告百姓大疫将至,务必人人小心;隔绝病患,以防人人传染;通风换气,以防疠气聚集。所以,将士们戴上了面巾,患病士兵被施以隔离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