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我小的时候,大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养鸡,我家也不例外。
俗话说:穷养鸡,富养狗。在那个物质尚不丰富的年代,养鸡的主要目的是下蛋,而大部分鸡蛋都拿去供销社卖成钱补贴家用。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或逢年过节,母亲才会从篮子里拿出几颗用于改善伙食。
那时候,鸡的来源主要是靠老母鸡孵小鸡来繁衍。每年的4、5月份,我们家的老母鸡就开始抱窝,我们沁水家乡称为“落窝”。抱窝时,老母鸡懒懒地卧在平时下蛋的窝里不吃不喝也不动。每到这时,母亲就会找来一个用荆条编制的、圆圆的浅筐,里面铺上厚厚的麦秸,放在床底下专门用于孵小鸡。然后,母亲就开始挑选鸡蛋,好奇的我们常常蹲在母亲的身边,一边看着母亲拿着鸡蛋上下左右不停地观看,一边问东问西。积累了一辈子生活经验的母亲每次都会告诉我们,挑鸡蛋要挑圆圆的,这样的鸡蛋孵出来是母鸡,尖尖的鸡蛋孵出来是公鸡。这种挑蛋方法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人人都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所以也就一辈又一辈流传了下来。
有的老母鸡特别会孵蛋,每次能孵十几颗,为此常常成为母亲和邻居们相互炫耀的对象。判断一只老母鸡的孵蛋“本领”,一是数量,二是成活率。老母鸡孵蛋时特别辛苦,静静地卧在那里一动不动,专心致志地培育自己的后代。每隔两三天,母亲会准备一些食物和水,把老母鸡放出来透透气,活动活动筋骨,但尽职的老母鸡刚用完食物马上就回到窝里继续孵蛋。
孵小鸡一般需要3周时间,当孵到第2周的时候,要进行一次浮蛋,母亲会把所有的鸡蛋捡出来,放在一盆水中。浮蛋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湿润鸡蛋壳,有利于小鸡顺利孵出;二是检查一下鸡蛋的成活。如果是活蛋,鸡蛋在水里浮着会一动一动的,让我们觉得里面的小生命很是神奇,就像母亲子宫里的胎动,预示着新生命的存在。如果是死蛋,则会沉下水底,母亲会把这部分坏掉的鸡蛋挑出来及时扔掉。
自从老母鸡正式抱窝的那天开始,我们姐妹几个就盼啊,盼啊,天天盼着小鸡赶紧孵出来。每次放学回来,或写完作业,都会急匆匆地掀起床单,蹲在旁边,看着老母鸡大大的翅膀把鸡蛋严严实实地搂在肚子下面,如果哪颗蛋露在了外面,老母鸡会用尖尖的嘴小心翼翼地重新拨拉到里面,再重新卧好。天真的我们也常常好奇地想,那些鸡蛋怎么就能孵出小鸡来呢?
终于盼到第21天了,只见那圆圆的鸡蛋上先是被小鸡啄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惊喜的我们总是着急地拿起鸡蛋,把啄开了口的蛋皮一点一点剥掉。母亲见状总是赶紧阻止我们,说小鸡要靠自己的力量孵出来才健康,这样做看似帮助小鸡,实质是害了小鸡。果然,小鸡慢慢地一个接着一个破壳而出,有黄的,也有黑的,强壮一点的小鸡已经把头伸出母鸡的羽毛露出了毛茸茸的脑袋,“叽叽叽”叫着很是可爱。那时,调皮的我们总是心里痒痒的,好想抓一只小鸡放在手里玩玩,但老母鸡一看见我们“图谋不轨”,就咕咕地叫着啄我们,吓得我们只好后退。
第二天,待所有的小鸡都能站立了,母鸡便带着小鸡出窝了。老母鸡像女王一样,昂首挺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着,并不停地“啯、啯”叫着后面的孩子,若是见到前来冒犯者,老母鸡便会抖擞开所有的羽毛,摆出一副决斗的架势,立即扑过来。若是觅到食物,老母鸡会把食物不停地衔起来、再放下,并快速地发出“啯啯啯、啯啯啯”的声音,自己舍不得吃,却呼唤着小鸡前来享受美食,这大概就是母性的本能吧。
老母鸡就这样辛苦地带领着小鸡,每天清晨从窝里出来,在院子一角的菜园里、墙根下无忧无虑地觅食、玩耍,直到傍晚再一只不落地带回来,卧在原来那个孵蛋的窝里,继续用它那两只宽大的翅膀为小鸡遮风御寒。
老母鸡带小鸡的日子大概要持续一个月左右,直到老母鸡重新下蛋,又进行着下一轮生命的开始。这时的老母鸡一改以往对小鸡的庇护态度,变得独来独往,如果哪只小鸡敢靠近,它便毫不留情地把小鸡驱逐开。也许在老母鸡的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小鸡独立生存的能力,走好未来的路。
刚刚失去老母鸡庇护的小鸡,每到傍晚的时候,便相互拥挤着蜷缩在家门口无所适从。这时,年幼的妹妹便承担起了照顾小鸡的职责,每天晚上把这些可怜的小鸡一只一只捉到窝里,早上再一只一只放出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鸡也由刚出壳时毛茸茸的小雏鸡,变得羽翼丰满,日渐强壮,小公鸡长出了鸡冠,小母鸡变得圆润。自此,已经长大的小鸡又承载起新的使命独自迎接未来的生活。
每只老母鸡一年大约能孵3次小鸡,春季孵的鸡叫犁沟鸡,夏天孵的鸡叫麦黄鸡,秋天孵的鸡叫秋后鸡。其实,孵小鸡只不过是禽类动物繁衍后代的一种本能,但在牛羊相伴、鸡犬之声相闻的岁月里,既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更让我们从中悟出了母爱的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