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3|回复: 1

[书趣] 菡萏:故园,精神上的童年

发表于 2020-4-20 17:24: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众多投入身心、贯注情感的写作中,“故乡”永远是一个说不尽的主题。参与此次“创作谈”的五位作者曾入选“本周之星”,他们以受到点评的作品为例,审视创作经历,再度回望记忆里的故乡和与之相关的一切。

               ——编 者



菡萏:故园,精神上的童年

        “故”也可当“旧”讲,旧人、旧物、旧事。镀了时间,残了,破了,喑哑了,也就深情妥帖了。

        故园并非远在千里之外,而是存活于记忆的深水区。不刺眼,不张扬,有了包容,有了故事,属人生中月色的部分。

        现实是有刺的,幽微复杂。所谓的真实,并非文学和记忆中的真实,时间会不自觉筛滤,剩下人性纯良的部分,同时也考验着一个人的心胸与品质。

        写过很多篇有关故园的文章,《岁月常赊》只是其一,不到7000字,分享的是我的童年,也是一个人和许多人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源自原始迸发的情感。

        写完便将它淹没于诸多文字中,并没见诸公开发行的纸媒。

        此后翻出来和许多文字一起投稿到中国作家网,是一个储存。

        能受到推荐其实很意外,也为里面的瑕疵和语言啰嗦处感到羞愧。好的文章应该更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不多字也不少字。

        野水老师的点评,曾让我落泪。自己能分享给这个世界的东西太少,而他找寻里面的光亮,不遗余力给一个普通写作者以鼓励。写作是搭建金字塔的过程,底层为情感,有情方动人。往上乃意境,异质、火候、况味,氛围营造,属特色部分。顶端是人格,亲情、风景、艺术、思辨,写来写去,无论何种题材,抛开具体故事情节、技法思想,到最后只剩下两个字,那便是“人格”。若说写作能对社会带来影响,恐怕也要追溯至人格的力量,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都如此。

        情胜、意胜、格胜,不变的通道、高峰与真理。

        所以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要怕走不远,而一定要行走在自己的主轴上,剔除书写目光中的杂质。不要担心得不到什么,而专注于不丢失什么——初心,审美,所坚持的原则。

        故乡是一粒种子,给我们更多的是教养,善恶的培育,御寒的方式,以及健康发育的良药。

        每个人考量文章的视角不同,致使审美不同。去年写过一篇《雪落的地方》,有的朋友看了,觉得好,哭得稀里哗啦,文中的一大家子就像自己的亲人。有的则说隔着一层玻璃,没被触动。这便是一篇文章的两种阅读体验。所谓情感是辩证的,没有绝对尺寸,也无法统一度量。

        故园,一个人无数次的转身,隔着时间之火,满眼的不舍;我希望能跳出来,不泥于里面的一针一线,超然物外,平静地回望与叙述。这样的亲情才值得检验。所谓“我的舅”、“我的姨”只是弱小生命的代表,非具体指代,而是社会观照,也突显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文明总是建立在苦难之上,并超越苦难。

        好的书写应该是理性的,非尖刻。恶,人性中的常规,靠善引导,以阅读来养化。文章不为单纯表达,任何叙述都是思想的工具,是一种艺术,有选择性的艺术。

        回望故园,遥想深远的村庄,是一种呼吸方式,诉诸文学也是。街道可以变,房屋可以拆,地名可以改,人总会逝去,但它却永存。是从少时积攒的零用钱,可以花一生。

        对故乡的书写,归根究底是对人的依赖,更是对生命根性的探寻。

        我们是一个在乎血缘家族的民族,固然意味着温暖和归属,却也掺杂着私性。若谈欣赏,爱因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

        所以,亲人这个词可以放大一些,故园也可以再放大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7:24:2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