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内心时常有一条河流和我往同一个方向奔跑。它的声音时而振聋发聩催人奋进,时而咆哮愤怒令人色变,让我无论于何时何地都清晰可闻。
这一条河流,来自于生我养我的故乡。
故乡有很多的河流,它们密布于那里的每一个村子和沟梁。我沿着村子里的小河行走,总能找到一条大河。在村子的出口,有一条更大的河。这条更大的河,当我走出村子后才发现,比起外面的河,它依然是一条微不足道的支流。而我走出镇子后,惊异地发现还有更加激流凶险的大江,跟着这条江的步子,世界更加的广袤辽阔。
但惟有故乡的这条河才是流在心底的,它是故乡的脚步前行的姿势。我们始终跟着这条河成长,前行,她就是一路护送的母亲。于是我写下了《故乡的河流》。
故乡的河,是籍籍无名凡微庸常的河,却与我们的生命往同一个方向涌动,在同一个频道上共振。每一个人都是故乡的一条支流,休戚与共,互依互存,互融互济,最终汇成一条汹涌澎拜的大河。故乡这条河流逐渐开阔与弘远,汇入其中的这些细小瘦弱的河流才能拥有足够的力量乘风破浪,劈山斩隘。这种蜕变,是生命质地的一种升华。
渐渐明白世事之后,才更加体会到河流的母性。它和故乡的土地山川一起成为童年场景里不可替换的存在,它是家族的传承与繁衍,是一脉相承的记录与文化,是我们饮食起居的日常炊烟。我们回望故乡,是在经久的岁月之河里回望生命的来处和去处。
在这片土地上,我见证了故乡的多灾多难,感受着她的愉悦,也见证了她日新月异的变迁。特别是1983年安康那一场令人闻之色变的水灾,无数的房屋倒塌,田地被毁,许多人无家可归,有的地名刹那间在地图上消失。这次水患之后,安康发展得更为迅速,功能日趋完善,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更强。我在《故乡的河流》里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故乡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它是自然,是敬畏,是法则,更是改变。它能瓦解一座城池,但它又能新生一座城池。”这种毁灭与新生正是故乡的破和立,是自我的突破和创建。
如今,很多人离开了村子,去了集镇甚至繁华的城市,但根仍维系在故乡,她就是我们脚下忍辱负重的泥土。它的一张一弛,一呼一吸,穿越空间维度和地理跨度仍能准确找到身体里隐藏的磁场。我力求在这个文本里融入自己,真正成为故乡的一条河流,和它血肉相依,来表达自己的深情和挚爱。
对故乡的依恋何尝不是对祖国的依恋?因此我曾试图将这一命题放入更广阔的空间里叙述,但由于语言的贫乏、经验的欠缺以及认识的局限,尚无法达成,这是遗憾,也是我下一步要锻炼提高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