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42|回复: 1

基因编辑技术“剪”出肉多个大黄颡鱼

发表于 2020-4-22 12:23: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科技日报南京4月21日电(记者张晔)北方人爱吃的黄辣丁,南方人喜食的昂刺鱼,其实都是黄颡鱼。但是,个头小、出肉率低、生长慢的黄颡鱼着实让吃货们等得心急。21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李凯彬课题组与该校模式动物研究所赵庆顺课题组以及南京尧顺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生长快速、肉质量高和规格大的新品系黄颡鱼。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水产养殖鱼类的基因敲除,该成果已发表在《水产养殖》杂志上。
[/table]  黄颡鱼是一种优质高档经济鱼类,为农业部十大重点推荐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科研人员采用第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锌指核酸酶技术,成功敲除了黄颡鱼的肌肉生长抑制素(以下简称肌抑素)基因。
  肌抑素缺失鱼的性状可通过外观表型直接分辨。该新品系黄颡鱼的肌肉组织生长高效,至30日龄时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双肌表型,表现为头部和背鳍之间形成两个明显突出的肌肉团,且随着日龄增长而变得更加明显。在第80天和210天时,体重分别比同胞野生型的增大27%至37%。
  肌抑素基因是一个控制动物生长的重要基因。多种定向选育获得的优良品种家养动物,如牛、绵羊和狗等都携带了肌抑素基因的自发突变。携带这些自发突变的家养动物均呈现出“双肌”表型,肌肉含量比肌抑素基因正常的品系显著增高。
[table=100%,#ffffff]
  与传统的转基因技术不同,基因组编辑技术实现的目标基因靶向突变和天然的基因自发突变相同,均体现为在基因组水平上缺失或增加了几个核苷酸,其对基因的影响远比人们可以接受的包括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及太空育种对物种基因组的破坏要小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2:23:5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