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49|回复: 0

教材“换换血”无需大惊小怪

发表于 2010-9-8 20:26: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关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增删,历来争议颇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是,笔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认为教材适量“换血”,无需大惊小怪。

    在增删的篇目中,笔者看到,删除的篇目主要是文言文、古小说,例如《伶官传序》《项脊轩志》《五人墓碑记》等。在中小学生中,一直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虽是戏谑之言,但这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态度和想法。教材删除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是对中学生这一“心声”的回应。新增的篇目则是更具有生活气息、更通俗易懂的篇目,如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

    每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主流意识都不一样,中学语文教材作为培养青少年文学修养和心理素养的载体,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文化载体,岂能一成不变,止步不前?

    可能有人会质疑,将这些“经典”之作“请”出中学教材,会让学生忘却古典,与经典之作渐行渐远。而事实上,这些“退出”教材的经典篇目,并非意味着就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在多样化发展,无论是在阅读方式还是在阅读内容上,青少年都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即使这些经典篇目“退出”教材,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读经典,完全没有必要仅凭一本教材来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吟诵晦涩难懂的“之乎者也”,学生可以通过课外读本、个人阅读学习古文,也可组成古文兴趣学习小组。更何况,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更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材施教的理念能够得到更好地实践,真正对古文感兴趣的同学,通过他自己在课外的大量阅读,同样会成为“古文奇才”。

    去年开始,苏教版语文教材增加了海子、韩少功、曹文轩、周国平等诗人、作家的作品,虽然一开始也不乏质疑之声,但一年以来,学生们的反响都不错。因此,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不需要为教材的适度“换血”而大惊小怪。(朱书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