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1|回复: 1

因为一个表情写检查,这是“想打老师”?

发表于 2020-4-24 16:46: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光明日报 吴亚琦
近日,广东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在班级微信群中向老师询问问题时,发送了两个表情,老师认为不礼貌,是想“敲打”自己,批评并责令学生写检讨。学校副校长表示,学校很多人都认为该表情是“敲打对方”,事后学生解释自己没有这个意思,双方也已消除误会。
b2f72ce43fea463163177e9a16a095a1.png

同一个“敲打”,不同的理解。确实,面对不同的语境,或者不同的交流对象间,即使是同一个表情,也很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甚至随着交流的升级和年代的变化,很多表情背离了初始的“官方定义”,比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呵呵”表情,本来官方是想“微笑”,现在却常被年轻人用来表达令人无语的“呵呵”,而很多长辈似乎还未跟上这波节奏,仍旧时常用它来展露友好善意的微笑。因此,“敲打”表情是想敲打对方还是敲打自己,产生类似误会也不难理解了。



表情作为网络时代流行的语言符号,简洁明快、生动有趣,成为很多人线上聊天中不可获缺的沟通要素,甚至觉得“没有表情包的聊天是没有灵魂的”。无论是emoji表情,还是图片配上文字的表情包,适时地甩出一个,或者表情达意,或者缓解尴尬,或者活跃气氛,似乎那些文字表达不出的,是没有一张表情包解释不了的。

表情包除了弥补文字无法表达出的语气和情绪,很多时候可能包含着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特定的“梗”,但并非所有的聊天对象都能在第一时间读懂它们。大概就是,“如果你能读懂我的表情包,我们就能做朋友。”从这个层面说,表情包不单是聊天信息的载体,其中也伴随着潮流的演变和文化的认同。

因此,就像现实生活中,因为年龄、背景或者文化等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一定完全顺畅一样,网络交流更是如此。尤其是使用带有独特社会文化意蕴、独具个性的表情包时,还是应该像遵守现实社交礼仪一样,分清楚场合和对象,拿捏分寸,周到得体,遵守相应的网络社交礼仪。

很多人从之前“能发表情不打字”,到现在“能缩写不拼全称”,可见,沟通方式本来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在这个报道中,老师和学生因为一个表情在沟通中产生误会,有网友评论,“要是90后老师,可能会是大型斗图现场。”其实这也反应出不同代际之间对于交流方式和文化理解的碰撞。而如何让这种碰撞不会成为阻碍,大概还是需要彼此多些尊重和理解。

或许,就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理解长辈使用微笑表情不是嘲讽而是友善,长辈们也可以尝试多了解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相互不必因为一个表情大加联想,给彼此一个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吧。
责任编辑:刘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16:46:2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