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子咀到“苍鹭村”
当地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苍鹭造访后,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此后,村民都把苍鹭看成“福鸟”
夕阳余晖下,远山如黛,苍鹭翱翔。
霞光洒满树梢,已抽新绿的树冠上一群苍鹭或舞姿翩翩或衔枝筑巢。不远处的河水清澈透亮,穿过村庄、田野,如碧色的玉带。
在都昌县苏山乡雷山村达子咀,人们能够近距离见证苍鹭生命最重要的一段历程:求偶、繁殖、育雏。许多中外鸟类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他们管这里叫“苍鹭村”。
“1998年洪灾时,鄱阳湖周边的一些低洼地被淹。此后,有三四只苍鹭到我们村落脚。”57岁的护鸟员徐国松介绍起当地苍鹭的来源,因为得到村民的悉心保护,苍鹭在达子咀繁衍得越来越多,如今已有三四千只。
苍鹭是一种大型水鸟,黑白灰三色羽毛让它看起来仿若穿一袭轻纱的鹤发道人。当地村民把苍鹭看成“福鸟”,认为它有“送财、送寿、送子”的美好寓意。
为保护苍鹭,村民筹集数万元,在林中搭棚,自发轮流看守鸟儿;购买小鱼放至浅水滩里,供苍鹭食用;还将腾出的地种上人造树,供鸟儿栖息繁殖。村民们爱屋及乌,只要提起候鸟都认为“鸟不能捕”。他们还约定,在苍鹭筑巢繁殖的季节,每户都要准备40到50斤的干树枝放到湖边,供苍鹭筑巢。
“这是承诺,不能打折扣。”雷山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华说,村民们如此呵护候鸟,苍鹭才能在此安静地生活。
微风吹拂,夕阳下,林子旁边不远处的小湖泛起粼粼波光,有苍鹭正在湖中捕鱼。
“为了保证苍鹭的食物,每年村里会花五六万元购买鱼苗投入小湖中供苍鹭享用。”徐国华说。
如今,达子咀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点。“苍鹭生性机警,人们在其他地方欣赏苍鹭,要隔得很远。但在我们这里,苍鹭筑巢地离人居点最近只有二十来米。”都昌县林业局野保站站长袁明明自豪地说,得益于当地村民的保护,苍鹭与人相处十分和谐。
在鄱阳湖区,目前已形成“政府引导,协会组织,民间参与”的爱鸟护鸟机制,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加入候鸟保护队伍。仅都昌县就涌现出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多宝乡大雁保护协会、西源乡小天鹅护鸟协会等一批爱鸟护鸟民间团体。
“我们把爱鸟护鸟作为书记工程来抓,全县群众爱鸟护鸟已经蔚然成风。通过爱鸟护鸟,我们吸引了大量的客人到都昌旅游、观光,甚至投资。”在都昌县委书记肖立新看来,候鸟是大自然恩赐都昌的生态财富。
从“人医”到“鸟医”
“三十八年长相处,为伊消得人憔悴,今生心甘做鸟痴。”
都说万物有灵,75岁的李春如相信,动物的情感和智慧有时超越人类的认知。这些天,因为生病住院,他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到湖区巡湖。卧病在床时,他常常想起自己的那些“长羽毛的朋友”——候鸟。
李春如曾是都昌县一名内科医生。30多年前的一个暴雨夜,他家附近的许多鸟巢一夜倾覆,殃及数百只候鸟。他把受伤的候鸟带回家,一个个包扎治疗,大部分的候鸟得以幸存。
“不救它们,虽然没有医疗纠纷,但有良心纠纷啊。”从那时起,保护候鸟成了李春如毕生奉献的事业,他也从“人医”变成“鸟医”。
2013年,在多方帮助下,李春如在都昌县多宝乡洞子里村,建起了江西首家候鸟医院。诊疗室、重症监护室、候鸟病房、户外康复天棚和活动水池,这所候鸟医院“五脏俱全”,可同时接收200只以上的伤病候鸟。
在候鸟医院,每只受伤的候鸟都有它专属的病历记录,每只被他救治过的候鸟都在他的心上留下印记。
“小白”是李春如在2015年收治的一只白鹤,被送来时已经奄奄一息,经过他的悉心照料逐渐恢复了健康。
“我只要呼一句‘小白’,它就马上飞过来,落在我的肩膀上,对我唱歌。我有时在田边走,它就飞到跟前,将头倚靠在我的胸前。”
朝夕相处间,这一人一鸟的感情愈发深厚,“小白”甚至出现了家化的征兆。待“小白”康复后,李春如明白是时候分别了。
放飞“小白”那天,李春如潸然泪下。看到“小白”在候鸟医院上空盘旋不愿离去,他只好在山上搭了个临时的草棚躲着。连续多日见不到李春如,“小白”的叫声由长变短,无奈地离去。
——“光阴流,岁月流,八十三日相伴记心头,放飞你,任自由,我思悠悠,念悠悠,相思之情永不休,明月知我忧。”
他说,自己后半辈子的眼泪都留给了鸟。
在鄱阳湖,候鸟是幸福的。2018年,一只名叫“爱爱”的白鹤在鄱阳湖生病落单,在江西各界人士联手救助下,“爱爱”开始了2000公里的“寻亲之旅”,它与工作人员一道搭乘飞机,抵达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追赶上亲人迁徙的步伐。
“我们把白鹤列为省鸟,就是要让江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白鹤在江西世世代代翩跹起舞。”在2019年12月举办的鄱阳湖国际观鸟周上,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向到访的各国嘉宾深情地讲起“爱爱”的故事。
湿地滋润赣鄱,候鸟联通世界。
随着气温转暖,今年最后一批冬候鸟已踏上北归的旅途,它们将重返生命的起点,进入下一个生命循环。(记者赖星 姚子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