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12|回复: 5

[书趣] 赵德发:生来揣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它要发芽,无可阻挡

发表于 2020-4-25 10:07: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作家赵德发以其“农村三部曲”“传统文化三部曲”享誉文坛,用温情而理性的笔触传达了对故土、对文化的审美理想,这自然离不开家乡农村生活的浸染。“我认为,人有两次诞生。第一次,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第二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上世纪70年代,15岁的赵德发当上了山东省莒南县相沟镇宋家沟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克服了今天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长为一名作家。
        在新作《一九七〇年代  我的乡村教师生涯》中,赵德发将个人命运置身于时代背景之下,真实记录下1970年代一个乡村教师的心路历程。从乡村教师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再到专职作家,赵德发回顾往事,“也许是我生来揣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它要发芽,无可阻挡”。


微信图片_2020042510070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0:08:33 | 查看全部

1

为历史记录细节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发表了大量有分量的农村题材长短中篇小说,为何关于“乡村教师”题材,您选择了非虚构的写作方式,写出了这本《一九七〇年代  我的乡村教师生涯》?

        赵德发:谢谢您对我创作的关注。的确,我写过好多农村题材的长、短、中篇小说,尤其是起步阶段,主要写沂蒙山往昔生活与乡村教育。后面这一类是十几个中、短篇小说,发表后结集,1994年由明天出版社出版。我还曾设想,用一部书名为《蚂蚁爪子》的长篇小说表现乡村文化教育,但一直没能付诸实施,当我年届花甲终于想写的时候,却改变了主意。我想,与其将我积累的素材进一步虚构、加工,鼓捣成一部小说,还不如用非虚构的方式,将我的经历原原本本写出来,为1970年代的乡村教育留下一份个人化的真实记录。时代史是由个人史汇合而成,为历史记录细节是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我觉得这样写更有价值。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时代的裹挟下,1970年,15岁的您走上本村小学的讲台,当起了民办教师,持久自律、努力、自尊生活。随着时间推移,您的人生目标、理想追求不断转换,并通过不懈努力使之成为现实。在那个闭塞的年代里,您如何会有着超出周围同龄人的眼界与执着?

        赵德发:“持久自律、努力、自尊生活”。这话不敢当,因为我当年没有自尊,只有自卑。只能说,我为了拥有自尊的生活,一直在努力着。人生目标与理想追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我14岁时想,努力若干年,当上大队会计;17岁在县师范学习,一心想考临沂师范音乐班,这样的见异思迁,基本还停留在生存需求的层面。然而我24岁时突生一念,要当作家,这个目标定得无理由、无厘头,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为何那么狂热而执着。现在想想,也许是我生来揣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它要发芽,无可阻挡。这也说明,精神层面的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会更深沉,更持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您读完了姥娘家两个破酒篓里的旧书,还骑车到四十里地外的莒南县图书馆借书看。那个时期,有哪些书对您影响深刻?

        赵德发:那时读的书,还是文学类对我影响大:姥爷1930年代在临沂读乡村师范,留下的五四文学作品选;三姨1950年代读中学,使用过的《文学》课本;还有我在县图书馆借阅的鲁迅著作以及许多文学作品等等。那些书,都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营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0:09:50 | 查看全部

2

为师“教学相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2011年您被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再次成为老师,情境、心境必然与四十年前不同。您认为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什么?

        赵德发:我被曲师大传媒学院聘为兼职硕导,有点滥竽充数的意思,可能因为文学与影剧艺术相近的缘故吧。再次成为老师,面对的不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而是二十多岁、经历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年轻人。我的心态与当年完全不同,首先想到的是“教学相长”。我带出6届16名学生,在教给他们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好多东西。有多位学生的研究课题,让我拓展了知识结构。他们也让我了解年轻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为我的写作增添了素材。

        我在长篇小说《人类世》里写了一位地质学教授与他的弟子们,如果没有硕导经历,是写不出来的。为人师表,就是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品与学问俱佳。我应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之约,刚刚写成一部《学海之鲸——朱德发传》,2018年去世的国家名师、著名学者朱德发先生,就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固然存在很多弊端,但在普及教育方面还是迈出了一大步。书中有许多当年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场实景记录,跟现在的教育方法理念相比,您认为哪些是值得当下的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赵德发:四十多年过去,中国的教育可谓天翻地覆,教育的目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变。1970年代的诸多做法,现在的年轻人听了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教育,又被高考指挥棒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亿万学生放到一个模子里挤压,是中国现行教育制度最值得反思之处。教育科学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如果只注重模仿、服从与重复练习,而忽视发展学生的辨析能力与独创能力,其结果只能培养他们机械性的低级能力,不能发展构成人类特有的智慧、才能、情感与意志。从这个角度考虑,当年实行“开门办学”,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在执行上出现了极“左”的问题。


3

八百万字构筑文学园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书中写道,那个年代里,您的信念就是要“走出宋家沟,彻底离开农村”。之后用八年时间创作的“农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却依然可以看到您对乡村故土的深厚情感。十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对您的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赵德发:我14岁辍学,15岁到25岁在农村当教师,整整十年。这段经历对我创作上的影响,一是直接催生了一批乡村教育题材的作品;二是让我在农村继续浸染,入骨彻髓地感受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这成为我的精神财富,对我书写各类题材都有很大帮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活方式蔓延到乡村,您认为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乡土文学,其当下存在的意义是怎样的?

        赵德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汹涌澎湃,其速度与广度让人瞠目结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已经密集地交叉于城乡之间。我有幸被拉进我们村包村干部建立的微信群“美丽家园—宋家沟群”,群里各类广告频发,涉及各行各业。他们的言语与志趣,也与过去的父老乡亲迥然不同。抖音、快手、火山,年轻人都用得很顺溜,自制了许多小视频。上个周末我回老家,竟然在一个村子里发现了美容院的招牌。所以我想,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已经基本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今后要改称“乡村文学”了。“乡村文学”的意义,在于表现传统农民走向终结的历史进程,表现城市化、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世道人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除了“农村三部曲”,您还完成了“传统文化三部曲”(《君子梦》《双手合十》《乾道坤道》)等著作,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您把写作比作一场修行,勤奋而虔诚。在修行中您有哪些收获?

        赵德发:我在文学道路上已经跋涉了四十年,曾说过“写作是一种修行”这话。“勤奋而虔诚”,我做到了,不然,凭我三十岁之前没有任何文凭这一条,就不可能跻身作家行列。“修行”中的收获,首先是将文学视作我的宗教,虔敬之,痴迷之,让我这卑微的生命有了存在的意义。其次,通过“修行”,从迷惘到觉悟,认识到天地格局,人的位置以及人心的复杂程度,从而对自己的“三观”一再校正。再次,四十年的专心琢磨,让我掌握了对汉字的堆砌技艺。尽管我称不上能工巧匠,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也垒得了鸡窝,建得起楼房,从短文到长篇,用八百万字营构了我的文学园林。虽然这个园林可能速朽,但我已经尽力。


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0:10:43 | 查看全部

4

续写“蓝色系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个人有什么阅读偏好和阅读习惯?能否向读者推荐几本有助于在焦躁的现实世界里安顿精神与心灵的书籍?

        赵德发:我的阅读是有偏好的。我读文学作品少,读人文著作多,哲学、宗教、历史、天文、人类学、未来学等等,这些年读了不少。我认为,读了中外文学史,读了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望断天涯路”,知道前辈与同辈的优秀作家都堆起了哪些高山,就可以了,没必要把生命耗费在阅读平庸作品上。读人文学科的书,可以让你透彻地理解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洞察历史与未来,让你的作品立意高远。我的阅读习惯,多是采取“主题性阅读”:每当确立一个写作项目,就大量搜集有关书籍来读,并且做笔记。譬如说,我写《双手合十》,读了一百多本有关佛教的书,记了好多笔记,还对一些书做了内容索引。写《人类世》,则恶补了地质历史学的大量知识。

        您让我荐书,我向读者朋友推荐以下几本:一本是张炜主席的《我的原野盛宴》,让我们分享他用纯美文字烹制而成的又一场文学“盛宴”;一本是日照作家夏立君前年获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时间的压力》,体会他与古人对话时的视野与高度;一本是吴军的《智能时代》,了解大数据与机器智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改变,知道我们正站在怎样一个时代转折点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近期还有什么写作计划?

        赵德发:我打算再写一部长篇小说,书名叫《蓝调子》,与《人类世》《经山海》组成“蓝色系列”。这是我的第十部长篇小说,要进一步读书,采访,用几年时间慢慢完成。但愿我这部作品呈现出浓重的“蓝调子”,给读者朋友以新鲜感,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0:10:4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5 10:27:5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