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近4000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1/4。在创新能力建设上,截至2016年底,央企拥有国内研发机构总计2963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平台有632个。同时,央企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突出,2016年,40家央企共获得79项国家科技奖励,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3,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获奖者全部是央企。尽管央企创新成果卓越,但面对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技术本身的的变化、世界发展趋势的转变等,央企创新也面临一些外部挑战。
创新认知需要升级,创新具有多样性,关键在于组合创新。在我国创新体制中,各类创新主体往往把创新等同于科技创新或者是技术创新,这种认知严重限制了创新的范围和创新的潜力。其实在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创新被定义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结合”。在熊彼特的创新学说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实现新组合”,因此企业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在组合创新资源实现“破坏性创新,”一些颠覆性创新并不必然建立在科技新发明的基础上,史蒂夫·乔布斯创办的苹果公司并没有什么原创性技术,而是集成创新的结果,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乔布斯的企业家眼光。
创新结构需要优化,国家战略性领域硕果频出,但市场化、竞争性领域短板明显。国资央企作为国家创新的企业主体,创新主要集中在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领域和国家重大工程上,但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领域,比如信息科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上的国家队的创新能力不足,至今我们还缺乏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芯片、操作系统。
创新领域需要拓展,大项目驱动的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但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亮点不多。近年来在国之重器、国之利刃的大项目、大工程上,比如航空航天、交通工程、海洋开发、高速铁路、装备制造、核电建设等领域实现关键性、重大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突破。但是在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创新上亮点不多,甚至很多国资央企的落后的商业模式、组织机制、管理模式限制了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应用,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比较差,大量积累的技术在产业化应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新平台需要共享,依托央企创立开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赋能。国资央企担任了大量国家的基础创新和非商业化创新,大量的基础创新资源、能力人才得不到更好的共享和价值发挥;与此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创新往往缺乏和国资央企连接平台和管道,急需构建开放共享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更好连接产学研的创新资源。由科技部、发改委等15个部门构成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确定了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分别依托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4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这给国资央企成立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提供了探索和实践。
2018,新时代的新征程已然开拔,国资央企的创新又该如何抓紧抓实,如何培养创新文化,形成创新的生态环境,给出下面三个方面的建议。
努力拓展创新边界,捕捉技术的红利。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加速发展,中国社会及商业环境进入到智能商业生态时代。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正在推动国资央企转型升级,不少央企也着力搭建“双创”平台,比如航天科工“航天云网”、中航工业“爱创客”、中国中车集团“云链金融”等平台的建设,但总体上试点意义大于实质,尚未形成全面破局之势。创新的范围也仅限于新业务新业态的探索。2018,国资央企加速同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积极探索和跨界实践新业态、新模式,新组织,加速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新旧动能的彻底转换。
大力创新管理方式,释放组织的潜能。国资央企大都是国家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汇聚了所在行业顶尖的技术能力,丰富的产业资源,良好的政策支持,从业人员素质高,业务覆盖面广,产业价值链长。2018,国资央企需要进一步减少僵尸企业,除了搞好科技创新,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激活组织、创新机制体制,压缩管理层级、加速决策质量,在组织方式、管控模式、管理模式上重塑组织的架构、流程和能力,全面的释放组织的潜能,让国资央企汇聚的技术优势、政策优势、能力优势转化为商业能力和市场优势。
积极培养创新生态,尊重企业家精神。正如前文提到,创新不再是单一元素的创新,而是复合创新、融合创新、组合创新。但作为企业创新,最根本的是靠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企业家首创精神和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这是形成完整创新的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要信奉开放的价值观,合作的价值观和共享的价值观,只有良好的文化氛围,适宜的组织模式,开放的创新平台,积极的激励措施,才能换发创新主体的活力。
创新生态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创新往往来自组织中不被关注的边缘和丰富的多样性,企业文化的单一性是创新的敌人,因此如何在失控混乱的时代,如何推进文化的整合与融合,在强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多向性,向着世界一流企业迈进,我们将在下一篇推送中和大家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