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7|回复: 0

我们班组故事多!

发表于 2020-4-26 15:08: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到动力厂采访之前,记者对该单位新闻干事说:“想到基层班组采访,听职工们讲故事。”对方答复:“好,给你找一个先进班组。”记者说:“不用刻意去找,到一个最普通的班组就可以。”



于是,2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动力厂民用车间检修二班。



尽管天空阴沉着脸,班组里却窗明几净,各类台账在墙上依次排开,很规范。记者开门见山:“今天是来和大家唠嗑儿的,想听大家讲故事。”



大伙一听,乐了。



班长李水亮,年近五旬的朴实汉子,稍显腼腆,话没说几句,脸倒有些红,憨憨一笑:“咱是普通职工,能有啥故事啊。”



关于李水亮,职工王卫军讲了一件“小事”——



当年30万立方米煤气柜大修期间,李水亮搭上了两套工作服。他在沉闷的环境里苦干十多天,汗水与混凝土破碎后的粉尘一遍又一遍地掺和,工作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紧紧沾在身上,与皮肤相互渗透。完活时,工作服脱不下来,只能找班里的兄弟们帮着脱,兄弟们稍微一使劲,“嘶啦”一声,布料断裂,成了布条,难以缝合。随后,将破工作服剪开,做成墩布,没用几次,布条化作了布丝。再后来,布丝化成了布沫。



此事不大,足以说明那次大修有多苦。王卫军说:“参加工作三十年,压根就没见过更没干过那么累的活儿。”



“干完之后有什么感觉呢?”记者问他。



他说:“自那以后,再难的活都没怵过。”



记者对大伙儿说:“这就是好故事,有情节、有味道,不夸大其词,不故弄玄虚,原汁原味,相信大家天天都在经历。”



李水亮说:“天天都是这么干的,早就习以为常了。”



一句“习以为常”,李水亮说得轻描淡写,脸上一片云淡风轻。记者却在细细品咂,无限感慨。当这些人将奉献与拼搏化作家常便饭时,本身就是一份高尚的境界了。


    我们都一样




有了这个故事作为由头,职工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2017年冬天,职工们奉命参加旁岐生活区采暖系统改造。那阵子,风急、天冷,一干半个月。厂里对此事极为重视,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极为尽心。每天中午,厂部食堂都将饭菜准时送到作业现场。因此,在“吃饭问题”上发生了故事。



为了赶工期,车间作出决定:先让职工去吃饭,吃饭间隙,骨干们顶上去,人歇活不停。谁知,职工并不买账,坚持要干。骨干们不高兴了,夺过职工手中的工具,把他们“赶”到了用餐地点。



待到职工吃完饭,迅速跑回现场,把骨干们替换下来,饭已凉尽。骨干们什么也没说,捧着凉饭吃下去。饭毕,继续干!



职工们记得,当时天冷,饭菜凉得快,一连七八天,凉菜、冷馍成为骨干们的家常便饭。




    一人安全,全家幸福




车间主任徐传德看不过去了,照这么下去,谁能扛得住?在民用车间,无论干部,还是骨干,人人都是宝贝,尤其在这个节骨眼上,谁都不能垮!



于是,徐传德作出决定——请李水亮、魏小军等人到作业点附近的一家面馆吃面条。



魏小军爱吃面,吃面时喜欢搁辣椒,他累了大半天,当真饿了,吃得热汗淋漓,满脸放光,精神很好。他是焊工,身坯子高大强壮,在埋藏管道的狭窄坑道里转个身都难,一干就是大半天,不饿才叫怪事。


  螺丝钉再小也有它的用武之地



关于“主任请客”一事,记者特意询问魏小军:“当时,徐主任请你们吃的是哪种面条?有没有肉?”



魏小军告诉记者,当时吃的是西红柿打卤面,味道很好,心里很热乎。



转过头来,记者又询问几名没有吃面的普通职工:“主任请他们吃了面,并没有请你们,你们有没有怨言?”



大伙笑了,纷纷摇头,异口同声:“哎呀,记者同志,您真能开玩笑,他们比我们苦得多得多,这不应该的嘛。他们吃不好,我们还不高兴呢。我们是兄弟啊!兄弟!”



那一刻,记者心头涌动一份别样的热意。在艰苦的作业环境里,一碗面也能点燃职工的热情。



该车间党支部书记牛敬虎告诉记者:“职工都是好职工,就看你如何去对待。只要干部拿出一片真情实感,就能点燃干事创业的熊熊炉火。”



一声问候,一碗热面,浓缩了管理之道,为人之道。此间真味,值得细品。


    长时间的共处已心生默契




只是,牛敬虎眼里的这些“好职工”,有时候“很不听话”,经常做些“不按规则出牌”的事儿。这里也有故事。



2017年4月的一天,魏小军领着李洪亮、李彦斌到民用加压二站巡检时发现大量煤气泄露。此地位于棒线厂对面,此处设备负责向石矿石灰窑输送煤气,行人车辆往来较多。他们发现,由于管道压力大,达到9000Pa以上。起初,他们以为是管道受堵。打开之后,发现并未堵上,而是阀门出了问题。



这是大事,须立即上报、处理。否则,煤气泄露量、扩散面越来越大,影响石矿生产,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当时,带队作业的是车间副主任赵英。赵英立即向厂部负责领导和调度室打电话汇报。



厂部得知消息之后,非常重视,相关领导迅速作了安排,要求相关车间立即到现场进行处理。



岂料,仅仅过了20分钟,现场打回了电话:问题已解决,阀门顺利更换。



那一刻,厂领导有些吃惊,已经作好准备的车间干部职工有些吃惊,他们没想到几名岗位工干得这么快。


    每一次的作业都兢兢业业





李水亮告诉记者:“技术好,遇到急事就不慌。就能根据经验结合现场实际当即立断。”



记者想采访处理此事的职工李彦斌,职工们告知,他带人到现场干活,回不来。但职工们向记者透露了李彦斌师傅的一些“细枝末节”:李彦斌年过五旬,以前是管道工,后来主动学习钳工技术,在2017年动力厂技能大赛中,获得钳工第三名……



上述几个故事,与轰轰烈烈的壮举差之千里,与惊天动地的大事更不沾边。然而,类似的事情在基层岗位天天都在发生。而这些事情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忘却。



采访期间,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们是兄弟!”


    走,干活去!





兄弟二字值千金,兄弟情意重万钧。这是一个兄弟般的团队。全班8人,半数以上的职工从参加工作起就在一起,屈指算来,已近三十年。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从同事变作朋友,再从朋友变成兄弟,出过汗,流过泪,受过苦,经历了企业的一次次变革,上演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天铁是我家  奉献为大家

   


当前,天铁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更趋复杂、紧迫。李水亮和他的兄弟们告诉记者:“坚守工作,把本职做好,变革面前,更须静下心来强筋健骨!”



采访结束了,故事让人感动、回味,普通的班组、普通的职工身上润藏着的强大真情,让记者久久不能平静,一种力量在身体里升腾!



文字:江志强

摄影:张万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