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29|回复: 2

家乡记事·栀子花开

发表于 2020-4-27 09:15: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家乡记事·栀子花开
“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不知谁家的窗户里传出了何炅唱的《栀子花开》歌,突然想起故乡的栀子花季节的许多事儿。家乡的位置属于浙江省金华西部南山九峰山峦的近谷,背后有着高低不平的山峦。每每到了春天这个花季,这里所有的山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儿,有些是叫不出名的,有些是可以在书本上查到的,比如映山红、九头兰、野生百合……而开在山野上的栀子花,我们叫山枝花的,素雅纯白,芬芳扑鼻,如点点繁星,此一簇那一簇地点缀在红红的映山红里面,非常醒目。栀子花树不高,有些是贴近地面的,并不像城市里种出来的那样娇贵。它的叶片翠绿欲滴,花瓣青白如玉,含苞欲放的栀子花在枝头上摇摇曳曳,怒放的栀子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给人一种清新秀美的感觉。你徜徉或者躺在花丛中,成为花仙子,独自享受着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芬芳。《新华字典》有说:栀子花,冠形大,质肥厚,很像古代的一种盛酒的器具—“卮”,故得名。果实可以作为染料、药料、食料。可以说它也是一身是“宝”。栀子花是很好的清凉爽口的食料。《广群芳谱》载:“大朵重台者,梅酱糖蜜制之,可作羹果。“采花洗净,水漂去腥,用面入糖盐作糊,花拖油作食。采半开花,矾水焯过,入细葱丝、大小茴香、花椒、红面、黄米饭研烂,同盐拌匀,腌压半日,食之。用矾焯过,用蜜煎之,其昧亦美。”而关于它的诗,虽然比起有名的花目来有些逊色,但也决不是“平凡”之众。看:唐·杜甫的《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唐·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宋·朱淑真的《水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还有宋·杨万里云:“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 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那时候,我们经常上山吮吸着栀子花的芳香,淡雅清香,荡然心间。在老家,我们把花采回来,抽去花蕊,放入水中泡熟后,再把它烧一盘清炒栀子花,味道绝对自然芬芳。据说,老人吃了利尿降压,对于夏天爱长痱子,爱起火疮,体质虚热的孩子们,栀子花是恩物,常吃可以保一夏平安呢。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烧法是,用水氽过后,把它与野生小鱼一起红烧,那味道更加鲜味——记得奶奶非常喜欢吃鱼,属于自己家“密制”的“私房菜”。小时候没有什么糖果之类的零食吃,我们便在采栀子花的时候,“自主创新”地“开发”栀子花糖。就是把花采来,拔出花蕊,去吸吮的尾部,会吸到甜甜的“蜜儿”,其实,那是勤劳的小蜜蜂采蜜的结果。每每大人们准许我们去采栀子花时,都会很开心,拿起竹蔑编的篮,欣欣然地直奔而去。据说栀子的药用,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已载入,为清热解毒佳品。栀子性味苦、寒,入心、肺、肝、胃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之功效。每年母亲会给我和弟弟在烧小公鸡吃时,就会放些栀子花的根儿先熬成汤后,再和鸡一起烧成“药鸡”,也是为了我们的身体,这都应该归于栀子花的功效吧。也曾经去山上挖栀子花的根,因为当时的供销社收购。把挖来的根晒干,切成片,再整麻袋整麻袋地用平板车拉到供销社去卖,换回点钱补家用。再是栀子花的果实,椭圆形,摘回来后也是晒成干,然后把它熬成汤,作染色之用。因为它是黄色的,母亲就用把棉花纺织成的线球,染成黄色给我们打毛衣,其实是棉花线的线衣。因为那时也没有什么衣服,包括棉袄等都是自己做的,到了冬天,我们穿上的“毛衣”基本上是黄色的——用栀子花的果实染成的。又是人间五月天。如今生活在浙西的一个都市,每每在公园里闻到栀子花香味的时候,自然会想起家乡山上的那些小小株的“山枝花”以及与栀子花有关的“故事”。不知道家乡山上的那些栀子花是否依然美丽如初,是否依旧香气四溢,是否还有孩子们去“打扰”它们的安静。(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巨化厂二北路11号(汽运公司) 巨化集团公司物流中心党政办   陶弘 13757020628   0570-3614468  邮编:32400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09:15:44 | 查看全部
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7 09:52:0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