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周治涛 通讯员 魏海宁 毕坤 彭亚楠)从技校毕业当车工,到苦练技术、自学进修变身行业专家,在武汉市青山区武东街辖区的小伙柳兆林,今年被聘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他的传奇故事,也被同行和居民津津乐道。
小时候,柳兆林在家里喜欢拆电器、拆手表,琢磨这些机械物件里面的奥妙。阴差阳错,柳兆林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高中、上大学,而是读了461厂技校。1995年,柳兆林技校毕业后进了461厂舵机机械部,当了一名车工。“我加工完一个零件后,不是就没事了,我喜欢看钳工是怎么装配的,想看看我加工的零件在产品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是不是合用。如果装配轻松合适,我会很开心;如果装配很费力,我就会反省为什么。”
通过工作的摸索,柳兆林迫切感到技校知识不够用,他用三年时间自修了《机械制造》大专课程,接着又修学完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
从刚参加工作开始,柳兆林就努力钻研技术,有一次他在普通车床上用车球工装手动车削,为了保证产品的尺寸与光洁度,每次进刀时,一个姿势就要摆一个多小时,一套球型轴瓦做下来,都是腰酸背疼手抽筋。当他看到国外购买件上的球面做得那么精致漂亮时,他暗暗发奋学习、钻研数控加工技术,用两年时间自费学习取得了《高级数控编程员》《高级数控操作员》的技术资格证。2008年,爱钻研的柳兆林又拿到高级技师资格证。
一次在加工零件时,柳兆林对加工使用的刀片提出质疑,经过反复对比综合分析, 他优化了加工参数,摒弃了昂贵的进口刀片,采用适宜的国产刀片,这不仅提高加工工效30%,而且将刀片的损耗率降低了一半。善于实践不断创新的柳兆林,在生产过程中先后实现了二十余种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工艺方法的革新,使产品加工质量、加工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柳兆林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生产实践,形成了许多理论成果,《燃气轮机产品制造工艺研究》获科技成果一等奖,《三峡工程升船机项目关键零件锁定块机械加工工艺攻关》《某新型水下发射装置机械加工工艺攻关》《某型隐身导弹艇喷水推进装置机械加工工艺攻关》等技术论文,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柳兆林经常加班加点,他表示,非常感谢家人的支持,也非常感谢公司给了他机遇和历练,让自己有机会不断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