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8|回复: 0

加快银行业数字化进程

发表于 2020-4-28 15:40: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评论 张钦晨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可谓是方方面面,不仅如此,还深刻地改变一些行业的发展方向、加快了很多领域的改革进程。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非自今日始,但疫情的不期而至仿佛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迫使很多银行加快将线下业务转移至线上,通过科技赋能助力企业正常运行。

        银行业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可以从两个视角理解。从银行视角看,数字化主要是运用人脸识别、大数据风控、智能客服等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在线化、自动化和业务的数据驱动。从客户角度看,银行数字化则包括金融服务获取流程、应用场景在线化,办理业务更加便捷。

        银行业数字化具有传统银行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已经成为很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将数字化转型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业界认识到了数字化的价值。首先,数字化直接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数字化弱化银行网点运营模式,减少物理网点数量,节约人力成本,增加利润。其次,风险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科技手段在风险管理领域进行全方位应用,依托海量数据和自主研发的反欺诈系统、信用风险决策模型、大数据挖掘体系等,银行可对不同客户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另外,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得以更好满足。数字化时代打破了客户边界,银行可以通过数字化渠道触达所有客户群体,对标长尾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说过,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但数字化之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除了潘光伟提出的“面临传统银行体制机制上的掣肘”“缺乏数字化思维”“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的三大问题,现阶段银行业数字化可能还面临银行业界、管理层、部门间缺乏共识导致协作界面不够清晰的问题,权责不明细、资源调度能力不够同样限制了银行数字化的发展。

       机遇和挑战并存。适应和满足客户的需求,银行业怎样把握住方向成功转型,又怎样拥抱数字化前景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对于银行来说,充分发掘数据价值是深入推进数字化的基础,银行应更好发掘和应用内外部数据。过去,银行内部积累了大量客户数据,但传统银行各业务部门之间互通的只有账户信息等基础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则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打通,导致数据利用度很低。数字化时代对银行数据能力要求更高。以普惠金融业务为例,客户投放、反欺诈、授信定价、贷后管理等流程均要从人工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尤其是反欺诈和授信定价环节,如果能有效调动全行数据,将大大降低风险。数字化转型,不是靠单纯的自主可控、成立科技公司、启动云计算战略就能一蹴而就。真正转型的第一步,应该是从企业管理层和科技部门管理者的思想上进行变革,仔细分析当前现状,重新梳理和规划。

        对于银行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需依托于数据治理。2018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强调了数据治理架构的建立,明确了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控制的要求,还明确了全面实现数据价值要求,要求加强监管监督,与银行的监管评级挂钩。后续的政策、法律要及时跟上,在银行业数字化进程中,尽量保证政策先行。同时,银行业要抓住5G商用机会。5G商用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届时可以获得企业行为的大量精细化数据,以有效应对不良率稳中有升的问题,更好服务中小企业。在后疫情时期更好肩负起银行业的责任,与中小企业共克时艰。

        当然,数字化并不是万能的、普适的。银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要考虑实际业务发展情况。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实行不同政策,警惕“一刀切”式解决问题。

        不止银行业,保险、券商,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在发生变化。数字化浪潮和疫情影响要求所有人辩证思考,认识金融科技的危与机,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成为金融改革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