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29 21:20:32
|
查看全部
02
为什么要始终强调艰苦奋斗的精神
基于任正非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脑海中,特别是当华为出于“无知”而懵懵懂懂的进入了当时虽然有很多机会,但却充满了激烈竞争、高投入、高门槛的通信行业后,任正非就清晰的认识到,华为能和当时西方巨头比拼的唯一优势就是更艰苦的高强度付出。2006年,任正非发表《天道酬勤》这篇文章系统性的回顾了华为前18年走过的历程,完全是一部在产品上不断进行改进、在管理上不断进行反省的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史。
首先,华为走入的电子信息行业是当时所有工业中管理难度最大、竞争最激烈、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其发展规律有别于于传统产业。比如普遍被认可的摩尔定律说明了技术更替快、产业变化迅速。更要命的是,电子工业没有太多可以制约它的自然因素,如汽车产业的发展,受钢铁、石油资源以及道路建设的制约。而电子工业的生产原料是取之不尽的河沙、软件代码、数学逻辑等,因此完全就是人之间的竞争,这就要比拼人的智慧,比拼各种智慧下的成果,如产品特性、管理能力等等。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要远远比传统产业更加激烈,要想生存下去,唯有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奋斗,特别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才能不断找到优势、不断创新发展。
特别是对于当时的通信产业来说,主流设备被西方厂商占领,且国家在通信行业方面对民族企业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保护性政策,华为及众多国内通信厂商在家门口就遇到了从未经历过的国际竞争,各方面实力相差甚远。而对于华为这种民营企业来说,一没有强大的国家科技实力支撑;二没有足够多的人才;三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四没有客户在初期的信任。这么多劣势情况下,唯有比竞争对手更奋斗才能在惨烈的竞争中找到机会,打那些因为惰怠而出现的市场、打那些骄傲而不屑一顾的市场,才能站稳脚跟继续比拼。也正是因为如此,早期华为市场都是在贫穷的农村区域,条件较差,印象上更给人一些物质条件上的艰苦奋斗的感觉,这也是事实,但本质还是头脑中的艰苦奋斗。
2001年IT泡沫破裂后,电子信息行业更是进入到艰难时期,传统硬件的商业模式下并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生财之道,整个产业链的最下游电信运营商在投资方面更加谨慎、追求低价,中游的设备供应商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西方厂商从危机中回过味来,放弃骄傲自大,也开始艰苦的比拼。华为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加巨大,唯有不断扩张才能抵消产品利润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不断扩张就意味着对外的竞争范围更大、对手更多、地域更广,对内则意味着一定要做实管理、提升能力、减少组织短板等等。这一切的改进没有一样靠资源,只有靠人的头脑,没有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无法想象能在各个领域都全面得到提升。因此任正非说“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华为不战则亡,没有退路,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种拼搏精神下,华为取得了成功。这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也是因为赶上了中国通信市场、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黄金年代。然而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专属于华为的,而是每个供应商都有的机会。即使这样,还是有一些质疑华为成功的声音,认为华为是不是靠了什么国家支持、特殊资源才取得的成功。华为的确有国家的支持,那是因为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所有高新企业都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华为不仅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且在获得支撑方面上还远不及同城的竞争对手。华为既没有背景可以依靠,也不拥有任何额外资源,华为人注定为此操劳终生,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经受更多的煎熬和折磨。
某客户对友商所说的话真实反映了华为成功的原因之一,客户说“华为的市场人员一年内跑了500个县,而这段时间你们在做什么呢?”这的确是华为员工的真实写照之一,也是我本人的经历之一,那就是:载着华为的机器,扛着投影仪和行囊,在偏僻的路途上不断地跋涉……,类似的场景非常多,所谓的床垫文化、各代表处所在写字楼上华为的灯几乎永远都是最晚熄灭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所有这些都是艰苦奋斗的简单外显表象,内在的不断自我批判、改进提升才是更加艰难的思想上的艰苦奋斗,而其表现形式则是更加多种多样,其中不断的变革就是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仔细分析华为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30年的变革史,世界上恐怕找不到几家这么能“折腾”自己的大公司。为什么这么折腾,其本质也是要保持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不断自我更新。正如任正非所说,世界上最难的管理就是革自己的命,管理变革就是不断让自己走出舒适区,克服人性中趋向于惰怠的天性,特别是思想上的惰怠,唯有保持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才能有决心不断进行管理变革。
管理变革就是要在思想上保持艰苦奋斗的体现,任正非在1998年《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中是这么说的,“我们要有长期在思想上艰苦奋斗的准备。持续不断地与困难奋斗之后,会是一场迅猛的发展,这种迅猛的发展,会不会使我们的管理断裂?会不会使意满志得的华为人手忙脚乱,不能冷静系统地处理重大问题,从而导致公司的灭亡?事实上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和使命,比以前我们重技术、重销售的时代更加重大而艰难,要全面地建设和管理我们的事业的艰难度要远远大于以前的艰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干部要更快地成熟起来。管理是世界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永恒的难题,华为在第二次创业中更加不可避免。”
华为思想上的艰苦奋斗,让华为顺利迎接了随后到来的IPD、ISC、人力资源体系的变革,也顺利度过了2001年危机,度过了2003-2005战略放弃小灵通的危机,2006年华为开始逆袭。在《天道酬勤》中任正非说:“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正在推行人力资源变革。这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能英勇奋斗,不畏艰难困苦,能创造成功的干部员工队伍。我们将推行‘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的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基于岗位责任和贡献的报酬体系,为更多新人的成长创造空间。任何员工,无论新老,都需奋斗。从高层管理团队到每个基层员工,只有保持不懈怠的状态,华为才能活着走向明天。”人力资源变革核心要义是以奋斗者为本,基于岗位责任和贡献的报酬体系说明了奋斗就是付出,付出了才会有回报的道理。华为也是因为艰苦奋斗的付出,而得到了客户的回报,任正非说“是我们始终如一对待客户的虔诚和忘我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感动了我们的客户!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客户让我们有了今天的一些市场,我们永远不要忘本,永远要以宗教般的虔诚对待我们的客户,这正是我们奋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奋斗的付出给员工同样带来回报,多年来通过不断的人力资源体系变革,华为的确是秉承不让雷锋吃亏的理念,建立了一套相对合理的评价机制,并基于评价给予激励回报。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华为的报酬体系总体是公正的,也是能突出向奋斗者倾斜的这一理念的。这样的回报是对勤劳美德的认可,让人们通过奋斗精神在创造了价值后,一方面感受到创造后的幸福感,一方面感受到奋斗自身价值被认可的满足感。真可谓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