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8日,上海世博板块的黄浦江沿岸E18地块拍出48.28亿元,楼面地价达到每平方米35490元,成为陆家嘴居住用地单价新地王。(9月9日京华时报)
楼市全面回暖,上海地王可见一斑。据9月7日《广州日报》载,为迎接“金九银十”的到来,开发商积极“以量补价”,据统计,30个城市中有26个成交面积环比上涨,其中11个城市上涨幅度超过50%。而作为全国风向标的京沪穗深四地楼市自调控以来首次集体飙升。商品房价格没怎么下来这回却又上去了,保障房跟不上,炒房客归去来兮,蜗居者的住房梦何处安放?如此“回暖”,却让普通民众感到心冷。
有道是“猫是否走直线取决于耗子”,而当下调控的现状是“耗子不怕走直线的猫”。“最严厉”的调控却也有“绕指柔”——“问责追责”悬在半空;“二套房”确认知易行难;“房价过高地区”缺乏具体界定;临时性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土地拍卖“综合评标”没有详细细则;“收地令”只是凤毛麟角;改革商品房预售制度“时机尚不成熟”,而房产税只见胎动不见露头等等。那么,调控政策几乎成了“空调”的软肋究竟在哪?
关键是所有调控政策都没有真正触及“土地财政”的模式,再现“新地王”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调控看似“紧锣密鼓”,而地方政府卖地正忙,应了那句“调控声声急,房价节节升”的谶语。在现有考核体系下,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成为地方官员自然选择,土地出让金就是地方政府等米下锅的“第二财政”,卖地无疑是“多赢之策”。要将土地卖个好价钱,就能使用“阴阳之招”力挺房价,房地产暴利不仅不可能终结,反而能逆势上扬。更何况除了利益驱使外,调控仅仅作为周而复始的临时性亮剑,缺乏长效的法治与问责机制支撑,罕见有官员因调控不力受到查处,摘掉官帽。因此,调控政策往往一曝十寒,熬过了一阵子,照例是“云开雾霁”,依然故我,一度如坐针毡的开发商照样迎来“春暖花开”,“不如从了吧”倒是读出另一层的“嘲讽之意”。
治楼市需要“种牛痘”而“退烧药”。在从制度上寻求“土地财政”利益羁绊突围路径的同时,应将已启动的楼市调控问责制度进行到底,用铁的手腕将土地拍卖、商品房预售、房价成本“商业秘密”等环节中的潜规则以及官商一体的腐败行为打出原形。与此同时,强化调控组合政策的执行力,对卷土重来的炒房客坚决说不。更重要的是加快房地产立法,厘清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限,确立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责任,并持之以恒地以法治手段监管楼市,才能走出“屡涨屡调,屡调屡涨”的怪圈。(梁江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