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14|回复: 1

我看打工文学

发表于 2020-5-1 15:55: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打工文学”这个词不是我的发明,我不过借来一用。其本意是指打工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含褒贬。我不妨把它的定义放宽,凡是以打工生活为主题,都可以称为打工文学。
  我有一个观点,打工文学将是国内文学发展的潮流。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可以看一个例子,那就是以老三届为主题的文学。十年文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有的人,将自己的经历写了出来,最终引起“老三届”文学的热潮。这算一个文化现象,可它为什么产生,道理很简单,那个年代,大批的知青,有着相似的经历。即使有人没下过乡,但亲威朋友肯定有,他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对下乡知青的遭遇并不陌生。一旦有个知青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很容易引起这些人的共鸣。所以说,这种题材的文章,在社会上有庞大的受众。这庞大受众,是“老三届”文学所以存在的沃土,老三届文学扎根于此,才得以蓬勃发展,空前繁荣。甚至目前,老三届文学依然流行,还不断地被拍摄成各种影视剧,热播呢。
  文学向来是雅俗共赏的,只要会说话,就以为自己会写文章。赵忠祥又出新书了,俨然一文化名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高雅人的作品。“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是市井小民的作品。中国有十三亿人,其中八亿多农民。可现在的农村,村里的年轻人,都已进城打工了。也就是说,城市里的打工者有超过四亿。这四亿人每人写一篇文章,挑出比赵忠祥写得好的,就算是万里挑一,也有四万篇佳作。老赵的书都能卖脱销,这四万部书是什么概念?中华五千年,从诗经到当代老赵,有四万部吗?
  我之所以说一万个打工者中,至少一个人超越老赵,只是因为,我国社会的财富特别集中,这四亿打工者多分布于社会底层,承受了各种的痛苦与辛酸。痛苦是文学的催生剂,可以说,文学是绽放于血泪里的鲜花。这些受苦受难在城市打工的人们,检索自己的经历,就能找到最好的文学题材。相反,没有经受精神或肉体上的磨难,根本就开不出美丽的花儿。文以载道,技巧和词藻是次要的,用朴素的语言真实地记录生活,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作家余华说“写作是一种渲泄”,渲泄激情、辛酸、愤怒、感动等等。打工者面对各种磨难,更有要渲泄的理由。那些整日坐在办公室的体制作家,或许能写出或华丽或煽情的文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其作品自然没有生命力。但也不能怪我们的作家,你要他们去哪里体会劳动人民的辛酸呢?打工者有大量的素材,却缺乏写作技巧。专业作家有技巧,却缺乏素材。这两者不能结合起来,当代中国文学界出不了大师,或是根本原因。两者对比,往长远看,我更看好前者。写作技巧是可以培养的,甚至无师自通。王国维就没上过一天学,沈从文小学没毕业,都是无师自通的范例。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力提升,有学者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当然不能只包括经济和军事,文化也是重要一环。文化是软实力。谈及文化,离不开文学,谈及文学,离不开广大打工者参与。只有广大的打工者都参与进来,文学在我们的社会有了存在的沃土,假以时日,总有一些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最终蔚然成林。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繁荣。
  以前上山下乡,知青觉得生活艰苦。现在农民工进城打工,其实并不比知青过得幸福。然而当年知青的人数,和今天进城打工的人数比,少得多了。这么庞大的打工文学的受众,也会催生下一个打工文学热。
  知青文学的流行有一个滞后性。当年的知青人到中年,有一定的阅历,对人生也有清楚认识后,才对逝去的青春充满遗憾,他们称为蹉跎岁月。老三届文学的主流,是反省和忏悔。现在,打工者的主流也还年轻,很少有人去想这些深刻的问题。至少在天涯论坛上,一个个就想着本能的事。可是每个人都有不年轻的那天,等到那个年龄,再回头看自己的打工岁月,肯定感慨万千。若有人写文章纪念,保准引起共鸣。
  我看打工文学是下一个文学热点,还有一个原因,是当代作家太不争气。当代的作家,已脱离生活越来越远,实在没什么好写,就在那里瞎编,整些妖魔鬼怪的出来,一个跟头栽回唐朝,娶个如花似玉的公主。这样东西竟也有人信,反正我看了直笑。中国文学只靠作协来振兴,比中国足球拿世界杯冠军还不靠谱。因而我坚信打工文学兴起,是时代的潮流,至少在一段时间里,会风光无限。
  国庆长假我看的几部好小说,都是所谓的打工文学。尤其是天子牧写的《火车上的免费晚餐》,更是让我击节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 15:55:1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