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学报(记者陈竞)二十几年前,15岁的王十月离开了家。那时他仅有初中学历,只能四处打杂工。从离家不远的湖北石首的一个小镇开始,然后到武汉,再到深圳,一直颠簸在异乡的路上。15岁的王十月不会想到,将来他会靠文字吃饭、会因写作而快乐。即便到了1999年,在机器声轰鸣的印刷车间,他在“公家”的印纸板背面偷偷写故事的时候,也没想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打工文学”的代表人物。
今年4月,《人民文学》头条刊发了他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后又被《小说选刊》选载。近年来,当底层书写挑战人们的审美极限,当“坐在城头观山景”的文字日渐显露事不关己的专断和简单时,王十月用真实的“在场”讲述,“不专断不简单”地向读者传达他对人生的思索。
谈起文学,王十月没有立即用“热爱”表达他的态度,他说“热爱”是慢慢培养的。最初,与千百万打工者一样,在异乡,首要的选择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他,则是要“体面”地养家糊口。因此,对于近十年的写作经历,王十月很清醒的意识到,正是深圳,使他这个普通打工仔的创作得以备受关注。然而,创作起步于深圳,使之被外界固执地笼罩了一件“灰色”的外衣。“对深圳,跟对‘打工文学作家’这一概念一样,比较复杂,‘又爱又恨’。”
1999年,王十月在南海一家酒店用品公司的印刷车间做主管。一个做设计的同事告诉他,《南海日报》有个“外来工”栏目,专门刊发打工者写的小故事。王十月一听,立即就动笔。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连高中毕业证都没有,如果能在报纸上发几篇文章的话,找文职就有优势了。“能坐办公室多好”。那时他每两天就投一篇稿,但一篇也没发。编辑周崇贤回复说,“老气横秋、缺乏生气。”怎么办?王十月开始琢磨着如何把故事写得鲜活生动,他开始努力“刻画工友形象,写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终于,“老猫捉鱼”、“有人外号叫螳螂”等一个个短小生动的小故事变成了铅字,“这种锻炼对我之后写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一段时间后,王十月不满足于写小故事了,便开始写小说。2000年初,描写打工者生活的《我是一只小小鸟》、《活着总得折腾点啥》等在打工文学内刊《大鹏湾》上发表。同年《大鹏湾》的编辑张伟明向他发出邀请:来杂志社做编辑。王十月“非常犹豫”:“好不容易做了主管,老板也比较欣赏。去杂志社有三个月试用期,万一最后不要我呢?”他有点不自信。但是,对于曾经在建筑工地抬水泥、酒店厨房打杂、广告公司做杂工的他来说,编辑是多么体面的工作!最后,他离开了工厂。就这样,王十月来到了深圳,住进了宝安城中村“31区”。这里房租便宜,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
从打工者到“打工作家”,王十月和“31区作家群”备受关注。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深圳特区报》等多家媒体对这一特殊写作群进行了报道,王十月则被称为“31区作家群”的发起人。对此,王十月表示,“媒体有太多渲染的成分”。事实上,31区作家群是“自然形成”的。那时,他们在喧闹的31区“亲嘴楼”里努力地写作,为生计,也为对文学的热爱。
2004年,做了四年编辑之后,王十月又失业了。但他已不想再进工厂,他对妻子说:“给我三年时间专门写作吧。”他想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干这一行,“如果发现不是写小说的料儿,就安安心心做别的。”那一年,他32岁,妻子要照看幼小的女儿,也没外出工作。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这期间,他曾经走进人才市场,但最终又坐到了书桌前。“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快乐,心里才安静。”“31区”嘈杂的环境和严峻的生存压力,反而让他“迷上”了文学。他“闷着头写”,三年的时间,写了两部长篇,十来个中篇,五十多个短篇,还有一些散文。部分作品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十月》、《大家》等文学刊物上。他终于证明了自己。
王十月说,打工生活确实是他最深的体验。曾经有个邻居,每天都要刷七八次牙,刷完牙阴森森地从他家门口走过,牙刷和杯子还很有节奏地敲打七下。每当这个邻居走过,他和妻子就觉得恐怖。以此为原型,王十月创作了《出租屋里的磨刀声》,渴望表现出打工者在他乡的生存焦虑感和“如履薄冰”的状态。
此外,《国家订单》中的人物,无论是从打工者成长起来的“小老板”,还是打工者李想、张怀恩等等,“都是我所熟悉的,是我的朋友、亲人、工友,是……我。”但通过这个小说,他想表现的是:全球化时代,每个人对自己命运把握的无能为力。只不过,人物是“打工者”。
去年年底,王十月搬离31区,离开深圳,到了广东一个清静的小镇上,“思考需要沉淀,想安静地写作”。记者采访时,他刚刚从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班毕业。他说,四个多月的学习,自己改变很大。现在,他正在考虑如何给自己的写作定位。他的规划是“用更文学、更有审美愉悦的方式写当下的生活。”“希望有天大家看到我的小说,说是‘王十月’写的,而不是打工仔写出来的。”
王十月,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湖北。在《人民文学》《十月》《大家》等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烦躁不安》、《31区》、《活物》等。鲁迅文学院第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