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对于大量以“集体户口”方式进入城市的年轻人而言,由于他们没有住房,面临生活难题,所生孩子也难以在城市落户——
由于既无房产,又无直系亲属挂靠,近年来,在省城谋职的年轻一代只能将户口落在单位集体户或人才市场,但他们结婚、生育后,却遭遇了户籍尴尬:孩子上不了户口,上学、医保等都成为难题。
孩子出生上户难
“我在太原市已经工作10年了,因是集体户口,孩子上不了户,眼看就要人口普查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7月20日,在省城工作多年的曹女士对记者说。
2009年曹女士申请通过人才引进迁移户口,2010年3月落到其所在单位的集体户。这其间,曹女士的孩子出生了,今年3月,曹女士落户时打算给孩子上户口,可辖区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说,孩子出生后,她的户口才迁进来,因此孩子的户口不能在太原市,要到曹女士原籍或者跟其爱人落户。曹女士纳闷了,自己已从原籍将户口迁出,原籍地自然不会接收。而她爱人在外地工作,且人户分离,孩子无法随其爱人。“如今我们虽然是租房住,但在太原市居住生活,如果孩子上不了户口,就入不了当地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生病住院等都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将来上学也是问题。”曹女士焦急地说。
4年前小赵大学毕业,将户口落在了省城一人才市场。去年当她准备给孩子上户口时,才得知,孩子的户口并不能跟着她,只有两个人户口都在人才市场才可以。要想给孩子上户口,只能随她爱人落户在老家襄汾县。“我的户口已在省城,如果把孩子的户口上回老家,心不甘。可现在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孩子成了 "口袋户"。”小赵无奈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省城遭遇这种情形的人很多,这些年轻人在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以前,很多都面临集体户带来的“尴尬”。
外地户口难入学
在省城工作多年的李先生,其妻子的户口在大同市。虽然李先生的户口就在太原市,但因为是集体户,2003年3月儿子出生时,只能随母亲落户到大同市。“尽管我很不情愿将儿子的户口落在大同市,但如果不上户口,也不是个事。”说起这事,李先生至今都觉得遗憾。
因李先生是集体户,张女士和儿子一直不能随迁。一家人虽在省城生活,但由于经济紧张,房价上涨快,李先生一直租房住。可等到去年儿子该上学了,租房的“后遗症”也来了。因为孩子没有太原市的户口,李先生费尽周折,孩子才终于入了学。
如今,孩子的户口想随父亲或随母亲可自行选择,这给人们带来便利。但目前户籍还是附着在房子上,因为有了房子,才能办理户口,有了户口才能享受相关福利和待遇。李先生说:“为了孩子的将来,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我们又借了些钱,今年终于买了一套房子,现在还没有办下房产证,自然户口也不能办。”
“我们辛辛苦苦奋斗这么多年,因为没有房子,换来的仅仅是城市里的"不完全市民资格"——人虽然进了城,却没有长到城市的肉里去。”像李先生一样,采访中,一些人表达了他们的看法,“我们买的不是房子,买的只是在城市有尊严地生活下去的基本权利。”
期待户籍“减负”
集体户的人其孩子上户难,入学难,有的甚至难以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有关专家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当前房价飞速上涨的新现实与陈旧的户籍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这迫使“租房族”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办法,甚至发动双方家人的力量,尽快在城市里拥有一套能被户籍制度所接纳的住房,以解决由此带来的相关问题。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非原籍所在地的城市工作后,户口几乎都落在就职单位或者人才市场的集体户上。而集体户管理的制约,使得很多人难以摆脱目前的“尴尬”处境。
有关人士认为,只有让户籍“减负”,才能使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公平和应有的社会保障。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