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学。如果说实实在在的科技产品是抗疫的有形武器,那么科普倡导的科学理性则是提升精神免疫力的无形武器。唱响科普战疫好声音,不仅可以减少恐慌,避免谣言肆虐,节省防控成本,还可以有效引导群众做好防范、保护自己,避免疫情大规模传播。
◆ 集结力量权威发声
1.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和诸多未知,专业科普如小溪汇聚入海,为疫情防控注入了科学的力量。
如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天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就有解答公众疑惑的环节。“口罩怎么戴”“买回来的蔬菜上有病毒吗”“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多人使用会不会交叉感染”“如何快速切断病毒扩散途径”等诸多问题,通过此环节向公众进行了科学知识普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等权威人士发声“日常生活不需要对鞋底进行消毒”“快递外卖包装没有必要消毒”,有力缓解了公众紧张情绪。“一米,是爱你的距离”“疫情不散,我们不约”“屏牢了,I see you(再见);屏不牢,ICU(重症监护室)”等一些幽默语句也广为流传。
2.各相关部门、众多专家、志愿者亦积极行动起来,投身科普宣传事业,为推动全民科学防疫贡献力量。
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应急科普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协系统持续推进应急科普,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中国科协还接连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三份倡议,吹响集结号,“战疫有我,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等内容备受关注,动员了力量、鼓舞了人心。又如,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整合“健康上海12320”“上海科普订阅号”“上海应急守护”等相关部门公众号平台,组建多人科普专家团队,涵盖医疗救护、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安全应急、心理咨询等领域,与市各新闻媒体精准对接,向各宣传平台及时提供科普知识。此外,还有类似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赵序茅这样的志愿者,每天收集疫情相关情况,根据疫情发展,结合专业知识,撰写与疫情相关的学术文章和科普文章,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对外发布。
◆ 融合创新宣传方式
1.疫情期间,大量向大众科普疫情防控知识的作品、活动等不断推出,有力提振了公众的防疫信心。
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号“健康中国”及时推送疫情防治政策信息和科普知识,满足了公众需求,取得较好效果。又如作为中国科技馆王牌活动之一的“中科馆大讲堂”变身“云讲堂”,邀请病毒学、公共防疫、传染病学、心理学等各领域权威专家,结合疫情科普热点,以网络直播形式与网民在线交流。此外,还有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协同其会员单位制作的科普系列动画短视频《画说战疫》,内容覆盖新冠肺炎是什么、社会场景防控(家庭、就诊、社区、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学生相关防控知识、远离新冠病毒、心理建设等方面,先后发布达30期。
2.除持续发布、内容丰富等特点外,多方协作、创新运用社交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让防控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亦是本次科普战疫的突出亮点,收获不俗成效。
如科学传播平台“科普中国”联动北京、深圳、上海、郑州四大城市47条地铁线路,滚动播放防疫宣传片1个月,覆盖人群超过1.6亿人次。又如人民日报和读特新闻客户端联手开发答题H5游戏,推出融合了科学抗疫知识的考卷——《2020新冠肺炎防治统一考试(全国卷)》,一出即为爆款,吸引了上亿“考生”作答。此外,还有湖南省科协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抗击疫情科普宣传标语,类似“口罩垃圾分类管,乱丢也成传染源”等朗朗上口的科普宣传标语应用于基层,可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成功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