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0|回复: 0

实话实说:大中型国企效率和管理水平要远高于国内私企的水平

发表于 2020-5-4 09:08: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align=justify]
真正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会明白,大中型同等规模的企业,欧美日及国企这样的规范化、管理体系运营健康及流程完善的企业,企业运营及决策的效率和成本、市场风险其实要远低于普遍的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水平的私企的。

[align=justify]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效率肯定就会降低,因为要走系统化管理还有合理监督制约,减少风险和违规,流程和监督程序增加,这是必然。在科学管理的效率就是成本的降低

[align=justify]
  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只要在欧美、国企还有再到日资台资和私企走下来,只要是真正有管理及运营经历的人,会负责任的告诉你,因为有了科学的管理流程和系统的管理制度,国企还有欧美企业这些大型企业的效率完全要比甚至比他小的私企效率高得多

[align=justify]
  没有制度的保证,混乱的管理是处处是风险的,尤其是中国的私企都是一帮暴发的土豪,违法乱纪的更多。几十个甚至是几百个人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企业信息传递沟通可以保持畅通,但是都复合产业及多体系层次的中型以上企业就是另一回事了。

[align=justify]
  当年我从内地国企南下到广东打工,第一家企业就是一家劳动密集型的五金家具厂,企业已经团到一定规模。但是一个企业只有四五十人是一回事,当到了四五百人的时候,尽管简单的只有冲压、电镀、安装这三道工序,但是在我在那工厂半个月的时间,几乎按时没有完成一笔外贸订单生产。为什么?生产经理甚至连生产副总都不是,无法协调生产老板又不放权,面对各部门协调还有混乱的现场管理、缺少生产流程和统计报表及内部工作沟通跟踪、生产信息传递工作,当时从内地国企出来,一方面因为跨了行业一方面的确不了解南方那些家族式企业发展历程和管理现状,傻兮兮的跟所有刚出来的人一样,从文件准备、岗位操作规则流程及现场统计作业管理等文件化的教条开始,但是面对都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的现状,公司内部缺少培训还有管理流程缺乏等等问题,其实根本就没有结局的。作为副经理,生产经理无权协调也无法协调以生病跑去治病住院了,当车间主任还有车间质检员找到我这个刚来不到一周的试用期的副经理时,没办法,按照我们过去生产企业的习惯,通知质检部、技术部还有生产部相关人员到车间现场召开现场碰头会。结果,难知道这个企业之前根本就没有生产作业会制度,这些之前在广东沿海这些家族小企业成长的起来的甚至部门领导都没有这种经历过这种现场碰头会的经历。更因为平常少沟通开会少,所有人包括部门经理都缺少发言的机会,在明白着缺少标准作业文件、图纸及定额管理的情况下,技术部及质检部的经理先后发表一通牢骚及公司现实的问题,然后没提任何有建设的意见,就看都不看在职位上还低他一级的我还有焦急等待的车间主任、质检员和员工们,带着自己带来的几个人先后离去。接着,现场车间主任等问我:怎么办?无可奈何:先放着,等通知再说吧?

[align=justify]
  不要说国企浪费什么的,国企员工的主人翁思想在这里,浪费还是少的。私营企业缺乏管理、缺少技术还有缺少企业认同,造成的浪费事实上更多,资源的浪费更厉害,当然更不要说产品质量上了。这里还说一句,不规范的私企可以偷工减料,在管理严格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规范的国企等大企业,根本就不允许出现随便改变定额及工艺的情况。现代社会已经走上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竞争,之前那种靠 销售,以次充好、忽视质量和做一单不管下一单的坑蒙拐骗销售、缺少诚信的运行模式,都已经在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发展中洗牌,已经不再是所谓的优势。所以,你不要把这当做什么有效率。

[align=justify]
  开个玩笑,哇哈哈那么大的企业,结果连买几把扫帚都得由宗庆后批才行。所以在哇哈哈企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宗庆后的办公室前都会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到宗庆后签字报销。这样的企业,你认为企业还有多少更长足的发展前景?还有更高的效率?这算是一家很已经上了台阶的民营大企业了。那你看看在中国大哥社会,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在所谓搞活经济效率高的温州民营企业平均存在生存期不到2年。这样的死亡效率是不是更高?

[align=justify]
  要知道中小企业的定义是在1亿以下的产值,从几十万几百万团到两三千万,抓住市场机会,一两万年就完成,但是对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到了两三千万是一个坎,跨到5000-6000万之前基本一半都死了,5000-6000万到一个亿的产值又是一个艰巨的十分苦难的任务,几乎80-90%的民营私企就在市场突变后就嗝屁了,但是从1亿到3个亿又是一个门槛,到3亿以上产值的时候可以说在中国这种遍地开花。产业单一不成规模的情况下的生产型企业就已经是在洗牌后脱胎换骨成功转型的代表,但是这时候后一个行业原来几十甚至上百家只有那么两三家存在了也早已经不是原来概念的私企了基本都已经是股权多元化逐渐脱离家族运作早就走到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了。当然我这里说的是生产型企业不是流通行业还有什么资源型矿老板、房地产企业等。


[align=justify]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团到一定规模,运作必须正规,所以效率降低,还有一件事,国企的性质决定了不能造假不能违背社会责任的。举个例子,2005年世界跨国巨头ABB公司当年盈利200亿美金,到那时财务报表最后只有10亿美金。---我不知道是不是,只听当时在ABB公司工业机器人销售部门的哥们这样介绍。欧美外资企业员工的福利很好,包括我们国企过去存在后来学习私企减少负担,ABB公司甚至员工孩子上幼儿园都有补贴(本人不在ABB公司工作过,不知道详情,所以对事实情况不做肯定确认)。也就是说,包括欧美跨国公司也是福利化的企业,是全世界的通行规范。包括之前美国通用汽车等全员持股的结果造成企业负担承重不得不破产重组的情况。你说,私营企业偷税漏税(没有一家私企不是偷税漏税起家或者甚至就是偷税漏税)、不给员工交社保、不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等等社会责任成分,同时不是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档次和服务水平,走偷工减料、减低产品质量、塞红包行贿、挖人挖墙脚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取得优势,或者你说的更高的效率,你认为有前途吗?当然成本低、所谓的效率高了。结果中国的产业升级为什么滞后,还有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产业腾飞日本企业形成自己的现场管理、5S、JIT等等日本生产企业独特的科学管理制度及体系的总结和文化体系,欧美之前在全面质量管理及吸取日本产业管理文化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又进行系统性的科学总结,形成了ISO质量管理系体系等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再加上台湾、香港更早的60-70年代承接劳动密集型代工产业的起步,即使到了今天,中国有什么可以形成自身带动整个中国企业并惠及世界的管理科学创新及文化?依旧是家族式的落后管理、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代工,东南沿海甚至连技工培养的都没有,中国的私企发展更是缺少实业报国的实业家,甚至大部分私营企业主连企业家都谈不上,就是一帮投机暴发的商人!同样,在这次越南排华事件中,河静台塑钢厂施工的中字头央企的战斗力和企业能力也远高于那些台湾私营企业的水平和能力。

[align=justify]
  未来中国的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依靠东南沿海的所谓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那些私企和地区是空想,这里连技工都培养不了,还停留在即将被内地还有东南亚更加落后的地区替代的劳动密集型低端代工和加工产业,就是私营企业主还是过去的习惯不肯投入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捡现成的不肯定沉于特种行业作深做实业,而是不是继续投机(浙江人这些年炒房子、炒黄豆炒大蒜,在日本福岛核事故过程更在渲染市场气氛炒作私盐,可以说缺德事做尽不怕生孩子没屁眼的)就是渲染国内什么腐败(要清楚,浙江、福建的很多私企发展都是从造价、行贿开始的所以这些人阴暗就以为社会阴暗)还有自身井已经给就灰色地带多财产不清白,大大小小的私营企业主们渲染着移民的浪潮,加上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历次机遇造成现在普遍的土豪金起点和文化素质不高,而中国社会不是欧美日一样已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社会阶层和企业产业归属都已经固定化(各位,除了新兴行业能够出现新富,如果能够在欧洲、日本甚至美国,还能有今天中国的社会白手起家靠辛苦努力致富的机会那是妄想?看看世界各个产业在国外同一产业和行业也就是几家巨头把持,在欧洲甚至年生产一个螺丝钉一把毛刷也已经是百年老店垄断生茶产了,其他人及子孙已经阶层和阶级固定化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机会那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各行业竞争激烈,变化之快是稍不留神就会被市场淘汰,同时中国各个行业也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开始洗牌,各行业及资源也在向规模化及具有资金、技术优势的企业集中,社会也已经度过圈地运动的原始积累初期阶段,社会资金增多不是过去发展资金缺乏,社会已经进入下一步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还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阶段,所以未来东南沿海那些改革开放先富的土老板们因为先天性文化缺失、周边产业层次水平过低、自身企业发展成功模式思维固定加上层次过低、自我满足的欲望很强,缺少改变的欲望和能力。

[align=justify]
  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希望,依旧要回到长三角、津京唐、东北重工业及西南重工业、武汉、西安、成都、重庆及湘株洲潭等老工业基地,毕竟这里有成熟的科研、人才培养和成熟配套的重工业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中国已经走出了做鞋做玩具做代工服装及来料加工电子产品的时代,需要向更高技术产业层次和水平发展,需要造自己飞机、汽车、集成电路、高铁等交通设备、工业母机等装备制造业、农业、能源等各个领域的产业进步,而且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是全世界6大具备完备工业的国家,是全世界唯一的与美俄并起的三大任何行业都通吃的国家。而这些所有的基础和条件,不是在东南沿海的改革开放先富的广东、福建、浙江这几个省,而是内地原有企业经过改革调整,已经脱胎换骨走出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那10-20年国企改革的阵痛消化调整阶段,尤其是生存下来的国企,更是未来发展的领头羊!!!

[align=justify]
  举个例子说,为什么浙江这个以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省份,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就无法突破了,按说浙江人不缺少创业的激情、还有已经通过前些年的原始积累已经具备相当的资金实力和相关产业发展基础。但是,产业层次,老板和想当老板的太多,缺少复合型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以及高素质的本地技工队伍,尤其是在中国能够创造这种条件和培养机制的只有国企!!!没有国企,不需要国企是10-20年前浙江人对外自豪宣布的资本和口号,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后,包括温州这个中国民用企业的桥头堡,地方政府也开始不余余力的大量引进央企这样的大量国有企业进入,没有这些企业的进入,浙江想走出现有水平和困境,那不能没没有出路,但是也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