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7|回复: 1

“实力不够靠演技”?复工复产容不得形式主义

发表于 2020-5-6 09:31: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2020-05-06
  复工复产,靠实干而非演技。拆掉“表演”的舞台,铲除“表演”的土壤,让各级干部沉下心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成为各地复工复产的推动力。
  据最新一期《半月谈》报道,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一些城市上演“签约秀”,几乎下辖每个区县都要办“签约”仪式,有的项目明明已经签约、开工了,却要再“演”一次;一些地方虚报复工复产率,看到别的地方报90%多,自己就报99%……
  复工复产无疑是当下各地的头等大事之一,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地方发展来说,尽可能弥补疫情期间的损失,恢复经济的活力,都是十分现实的考题。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各地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大部分地方、多数行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值得肯定的是,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不少地方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有的地方和部门主动牵线,帮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有的地方领导走进直播间带货,为本地特色产业、优质产品推介代言;不少地方着力创新,“云审批”“云招聘”“云培训”“云调解”纷纷上线……
  与此同时,复工复产率多少、招商引资情况如何、企业订单和销量多少等,这些数字的对比对一些地方也形成了一种隐形压力。如果本地的数字太难看,那么地方上的面子不好看,当地百姓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安。于是,出现了一些“聪明”人——同一份合约签三遍,“演员”吃住行全包;复工率“信手拈来”,保证比别人高;现场办公满口“重视”“承诺”,事后啥都没办成……
  如此形式主义做法,危害不难想象。复工复产,任重道远,财力和精力却浪费在了搞接待、搞活动、搞仪式上;企业就算头疼自身发展、忙于生产,也不敢得罪相关部门,对某些“表演”要求只能配合;数据造假、互相攀比营造出的伪繁荣,可能误导上级的判断和决策,进而影响地方后续发展。泡沫总有戳破的一天,届时谁来担责?谁又担得起这责?
  “实力不够,演技来凑”。此前,有人似乎已经将“演技”锤炼得日臻成熟。比如,环保整改,照抄整改报告,伪造会议记录,搞纸上整改;脱贫攻坚,打造“盆景典型”,应付检查;把“清廉”“忠诚”挂在嘴边,实则贪污腐化的“两面”官员不时出现。
  任何一项与改革发展大计及公众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上,求真务实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些地方的个别干部,时不时“戏精”上身,陶醉于各种表演,那么如何有底气去惩处不诚信的商家,去教育下一代说真话、做实事?演员可以靠演技给烂片抬高点分数,但官员绝不能靠演技去拉高GDP。
  回到复工复产问题上来,造假扯谎、“搭台唱戏”是极个别的,更多的地方、部门和人员都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推进复工复产。道理十分简单,要想取得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只能靠实干,必须靠实干。
  近年来,中央一直致力于整治、遏制形式主义歪风,多次对此表态、亮剑。就在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对于“表演式”形式主义,这无疑是又一次当头棒喝。
  复工复产,靠实干而非演技。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对“表演式”形式主义,各地必须高度警惕,强力整治,拆掉“表演”的舞台,铲除“表演”的土壤,让各级干部沉下心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成为各地复工复产的推动力。
     (原标题:“实力不够、演技来凑”?复工复产容不得形式主义)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09:32:0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