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工网
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收到一本书,1991年未来出版社出版的《家书家训集锦》,大约是因为它的封皮是我最爱的蓝色,大小也只有32开,很方便携带,所以这么些年读书、工作,它始终跟着我。
书里收录了一部分古代名家、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书、家训名篇。很多朋友听说这本书的存在,结合我平时的言行,都会默认我出自家规严苛、家训明确的家庭。令人意外的是,家里并没有谁清楚地给我列出过家规家训一、二、三……以至于16岁的我拿到“我的家规”这一月考作文题时,只能把古今名人的家规家训故事糅合,凑出了一篇勉强及格的作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体会,自己能顺遂地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很大程度得益于家规家训的一路护航。家规家训的精髓并不在于提炼出条条框框,悬挂在书房,誊抄在笔记本里。它最好的传播方式是言传身教,这是26岁的我想告诉大家的。
德行立于己志
要成为有高尚德行的人,立于世上,一定要靠自己的志气。爷爷曾经跟我说过,他十六岁失去双亲,当时年长的哥哥姐姐已经各自组建家庭,他跟小叔公都还在念书,日子过得很艰难。
彼时他在桂林上学,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饱饭了,更别提洗热水澡了。他的同龄人们大多在村里务农、娶妻生子,虽不富贵,但还是过的比他跟叔公宽裕的,他们纷纷劝他说读书没什么用,还不如多犁一块地。爷爷默默地立志要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自己跟弟弟的学业。个中波折他没有跟我细说,我只听到一个结局,“人活一口气,我一直没放弃读书,最后跟你叔公都毕业了,回家乡当了老师。”
不过,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我还很小,重点都在“不洗澡”上,天真地问,“爷爷那你一个冬天都不洗澡么?”他笑着说,他后来是趁着桂林下雪,在无人的树林里,把雪团子往身上搓,搓着搓着就热了,人也洗干净了。这只是一个他求学期间的小故事,尚年幼的我都能从此窥见他当时的穷困潦倒,他的坚持显得越发难能可贵。学成归来的他,因为学识渊博,至今仍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
每当学习有所松懈时,我就会想想这个小故事,鞭策自己。我们处于一个更好的年代、更好的环境里,更应该立志努力学习,修炼品行,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
孝悌为基,莫待未及
为人子女要孝顺,是妈妈教给我最重要的道理。我的妈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了,文化程度不高,大道理也不会讲,更多的时候她用行动做给我看。
家里吃饭的常态是,妈妈做好饭菜,让我摆好碗筷、凳子,再叫爷爷奶奶落座,前两碗饭总是妈妈给爷爷奶奶盛好,吃完饭一定要跟长辈说“慢吃”。出门逛街她也总是记挂着家里的老人,“你觉得这个奶奶穿怎么样?”“爷爷是不是还少一双棉鞋?”大学的时候,我有过短暂的叛逆期回潮,常常因为爷爷的刻板要求跟他生气,妈妈永远充当和事佬,说“虽然这会儿的老人就像小孩,可是长辈就是长辈,你要永远敬重。”外公住院的时候,不管白天工作多忙多累,她晚上都一定会去外公病床前“报道”,有时是给他翻身、削果,更多的时候只是聊聊天,但我看得出外公很开心。
后来,外公过世,电话里她带着哭腔说,“以后我再也没有爸爸妈妈了(外婆很早就过世了)。”我至今无法忘怀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颤抖。以后我要对妈妈更好一些,当时的我在心里默念着。
我的妈妈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什么是“孝”,而我从她身上学习,真情实感地愿意孝顺她,这大概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
最后,这里只详述了关于“立志”“孝悌”的几件小事,事实上我一直受到最传统的家庭教育,长辈们还通过许多生活细节,教会了我善良、诚信等传统美德。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它们会持续在我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我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刻回顾起来,这些年求学顺利、家庭和睦、好友遍布,那些隐于生活琐碎的家规家训的个中深意已了然于胸,我想这就是家规家训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