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工网
“凭良心做人,靠本事吃饭”这是周家为人处事的准则,也是周家为后人立下的家规家训。我的公公周永祥常对人说:“全家五世同堂。我居中,朝上看有年届百岁的老奶奶,往下瞅,儿孙满堂,要不是孙媳妇读研究生,我这个当孙子的人重孙也抱上了,将成为全国稀有的“六世同堂”之家了。 “水有源,树有根”,周氏家族的“五世同堂”代代兴旺是良好家风传承的一个样板。
家风建设首先是家长率先垂范。《中庸》篇:“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夫妇,不仅是说夫妇是人类繁衍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夫妇和谐是家族稳定的基石。家风建设前提是夫妇要修身立德,只有父母做出表率,把家族搞成一个个小型道德学校,才能育出好的后人。
周氏祖上到石山子村落户已达20代,300多年不分你我。在家族中交流都是以辈分相称呼的。同是一家,不分你我,父子、弟兄从来没有因财产而分家。祖传“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成年后谁有本事谁就净身出户,把房产,牲畜留给没能力的人。这一规律辈辈延续,代代相传。周姓不仅内部团结、礼让,而且与外姓人相处,也十分和谐。石山子村大人多,在筑寨子,修涝坝、建庙宇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中,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相处几百年,从来没有因为水源、土地、草原而发生纠纷的。石山子与邻村也是和平共处。所有这些,如果没有一个大姓人家在经济上做后盾,在精神上作表率来管理,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式的家庭伦理教育首先重视的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能力教育,而是人格教育与伦理教育。公公常说,他受爷爷周绪的影响最大。他做为爷爷的长孙,自小在当乡文书的爷爷身边生活,爷爷要求他:做人就要像个人,站要站直,坐要坐正,不能东倒西歪,只有这样才能做个端正人。吃饭时,在长辈没有动筷子之前,晚辈绝不能先动口;而且不能撒饭粒,撒下的也要拣起喂到口中。夹菜时,只夹菜碟中靠自己这边的一小部分,不能在菜碟中胡乱搅和。他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娃娃要爱惜时间。公公至今严守“做人像个人”这一家训,已年过古稀,没有午睡的习惯,没有星期日,一直在不停地写作,而且这一家风又向下传到了孙子辈。
周家在人格教育初步定型后,才进行知识教育。公公周永祥说,当年他的爷爷教他熟背《百家姓》《三字经》。上学后要求他写字要端常正正。写字与做人一样,不能歪歪扭扭,更不能把带字的纸踩在脚下。后米他才懂得,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字的尊敬,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正如他在《人生如趴格》一首诗中写道:“懂事后,爷爷教我为人要信实,老师教我写字要方正—不能冒冒失失超出了格。”这正是60年后他对自身成长历程的最好总结,也是对优良家风传承的最好诠释。
公公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吴忠高中,由于爷爷的冤案影响,未能到校学习,在家务农16年,1978年应聘到冯记沟乡中学教书,后来调入盐池一中,任语文教研组长,以初中的文化底子,指导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一个农民工竟然代表全县教育界,历任政协盐池县五、六、七届委员,吴忠市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二届人大代表。1997年被自治区人劳厅,教育厅等四厅局,作为有特殊资献的人才,破格录为正式职工,是全县90多名合同制教师转干的唯一特例。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自治区自学成才者”“吴忠市模范教师”“吴忠市优秀人大代表”等各级各类奖励70余次。其事迹被《宁夏政协报》《宁夏人大》等报刊杂志和盐池电视台专题报道过。
2008年退休后,带孙子之余发表散文百十篇,参与《盐池县志》《盐池县建设志》《王乐井乡志》等9部史书的编写工作。为挖掘盐池县的历史文化,经过三年的走访调查,编写出版了《石山子志》。全书9万字,详实地记载了古村落石山子的历史事件、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地质矿产、文化生态,突出地方特色,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弥补了正史中触及不到的知识,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宁夏的第一部乡村志书。还编写出版了散文集《乡风碎语》,书中收录了发表过的散文63篇,以乡土文学为主,乡愁牵动着远离故土的灵魂。书中塑造了一批真实丰满的乡贤形象,为当地研究乡贤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实例和理论支撑,被列入自治区“绿地文学丛书”系列,进而提高了盐池的文化品位。2010年被自治区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2015年被盐池县关工委聘为宣教委主任,义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贡献。应宣传部、工会、妇联、团委、教育局等单位邀请,先后作“如何搞好家庭教育”“走进图书馆”“和谐家庭之我见”“最美家庭”“我爱红色盐池”等讲座30余场次,其中有16场深入到乡镇基层,以自身实例,把抽象的传统文化用讲故事形式,传播给青少年,传播给各位村民。还到乡村学校手把手地传授绘画技能。为弘扬乡贤文化,构建和谐盐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自治区宣传部授予我家宁夏首届《书香之家》称号,公公也先后被自治区妇联、教育厅等四厅局授予“家庭教育双合格先进个人”,“文明和谐之家”“吴忠市离退休先进个人”“吴忠市优秀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多次。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周氏家族“以教立德”,“立言立德”的道德情操,把先祖周潮的“诗书传家远”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周家五世同堂的第四代属“奉”字辈,禀承家风,不忘“奉”字精神,14人获取大学以上学历,其中硕士4人,博士1人。军团级以上职务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6人。他们都遵循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祖训,绝不会把龌龊的东西带进家门。第五代“明”字辈,已有7人考上大学,其余读中小学,“凭良心做人,靠本事吃饭”的家训继续在他们身上延续着。
五世同堂的最高长辈,是年届百岁的老奶奶,老奶奶是公公的奶奶,是如今家风的掌旗人。老奶奶健康精神,源于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与自身慈善、大度的心态。公公说。在1960年低标准人人挨饿的岁月,一个数九寒天,全家人刚端起饭碗,门口来了一位乞讨的女人,奶奶立即把她让进屋里。把自己刚捧起的一满碗热饭让给乞讨者吃。那位乞讨者千恩万谢地告别后,孙子们说,每人仅有一碗饭,你让给人,自己却挨饿,真不应该。奶奶说:“平时来人讨要,可以给一把糠炒面,或一个山芋蛋。今天遇上热饭碗,你吃。总不能让别人眼巴巴看着吧。”孙子说:“给吃也行,你可以用碗给他拔上一点,其余留给自己吃。”奶奶说:“祖上有讲究,给人盛饭必须是满碗,不能用半碗饭浅看了人。”“遇热饭碗让给陌生的可怜人”,“不能用半碗饭浅看了人”成为周家的传世铭言。1991年,孙子带她到县医院拔牙,大夫问她要拔哪一颗?她张开口用指头向左腮指了一下说“就这一颗”。大夫拿起钳子顺手就给拔下一颗腮牙来。老奶奶用舌头舔了一下惊慌地说:那颗能摇动的该拔掉的牙还在呢,怎么把并排长的那颗好牙拔掉了?”当时双方都很尴尬,只能再拔一次。事后有人为此打抱不平说:“这个大夫真马虎,他错拨了你一颗好牙,应该向他最少索赔2000元”。老奶奶笑着回答:“哪个人也有疏忽的时候,出了一颗牙的钱,拔掉了两颗,算我占便宜了。”老奶奶的答复除了无奈的自我安慰之外。还应该是大度与宽容的最好体现。
前几年老奶奶经过姚家门口时,被姚家的哈巴狗咬伤了脚后跟,当时奶奶并未提及此事。过了几天,她走路拐了起来。家里人才发现,一检查,脚后跟红肿,被狗咬伤的四个牙印里流淌着血脓水,立即送她到医院消毒包扎,打针消炎,并且给姚家打招呼。姚家承认是自家狗咬了,但没有主动上门谈及处理奶奶受伤的事宜。家人们都有点怨气,决定上姚家去理论,被奶奶阻挡了,说:“是姚家的狗咬了,又不是人咬了,就算我的一点灾晦吧,疼痛也过了,钱也花了,还找人说啥?吃亏是福,吃亏人常在世。”年届百岁老人说的全是至理名言,“吃亏是福,吃亏人常在世。”老奶奶一辈子忍让,吃亏,所以至今“常在世”。
居家和为贵,百善孝为先。古人有言“辈辈今儿,辈辈明儿”,娶媳妇踏婆婆脚踪,老奶奶大度,和善的家风已被孙子、玄孙、嫡孙继承了下来,并且祖辈传流。我的公公和婆婆更是把家族的这种优秀传统发扬光大。公公婆婆有四个儿媳,老人把我们四个儿媳当女儿对待,甚至比女儿亲。老人有疼心,儿女有孝心。我在市场开了一家店铺,公公常常过来给我们帮忙。二嫂、三嫂在外地,公公婆婆就分开到各家给帮忙带孩子,婆婆无论到那家住,给拆洗被褥,洗锅爬灶,儿媳不让干,但她从来闲不住,总是说:“你们工作太忙了,我是个闲人,能吃动饭,就能干动活。”每年春节前,婆婆也总在她们回来之前,给晾被褥、洗床单、擦玻璃、扫卫生,让儿媳千里迢迢归来感到窝巢的温暖,才会常回家看看。公公常说:“小车不倒只劲推”,我奶奶的奶奶就是这样,奶奶如今年近百岁,身体硬朗,还干家务。我这个当孙子的孙子也是这样。婆婆有好心,媳妇就有好脸;媳妇有好脸,就有好家庭;有了好家庭,自然会出好后代;有了好后代,就会做好“中国梦”。
谁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要方丈清净,即使“歪嘴和尚”也能把经念好的。 |